中西两种医学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两者研究的对象同是-----人体和人体的疾病。由于中西两种医学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西医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中医则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导致了两种医学形式和内容的完全不同。每个人对待某一件事,因为视角、性格、思维、意识不同,都有他自己的态度,根本不能要求整齐划一。例孔子有关两个小孩讨论太阳远近的故事,现在天体物理逐步认识了这些现象。中医与西医都有哪些区别和特点呢!我觉得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认识方法不同-----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西医的理论基础是实验科学。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营卫气血、辩证论治。中医理论强调的是互相制约对立,又彼此互补联系。乍一听这些让人感觉很模糊,摸不着看不到,都是抽象概念,不实际,什么是精气?什么是形神?穴位是什么?经络又在哪里?等等,没有实在的东西,让人摸不着底,尽在务虚。但是,仔细一琢磨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些又很有道理,又好象回答了身体、疾病与健康的所有问题。
与中医相比,西医的现论则显得实际,内科外科加解剖,组织生化与生理,等等学科理论,小到细胞与分子、大到组织与器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切都能让人亲眼所见,眼见为实,统计加分析,从中找出普遍规律。所以说西医的理论是基于自然科学体系,以实验、量化为前提。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方法和态度,宇宙之大、无限无边,受人类思想的局限,都不能绝对的说那一个就是真理。
有不少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一种方法而已,它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科学不一定就是真理,真理也不一定都科学。所以说,没必要去以自己的有限认识,去否定不符合自己看法的客观存在。
中医始终未曾受益于现代大工业提携,却只能沿着传统的逻辑推理方法缓慢前进。综观古今中医图书,无一观点不出于逻辑推理。《内经》提出的“外感六淫”说和“内伤七情”说,陈无择的“三因论”,因它们不是实验研究的产物,故而只能从宏观角度去认识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是中医论述病机脍炙人口的纲领性文字,由于都是宏观的认识,因此缺乏精密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近年来人们对《内经》“病机十九条”进行了重新归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类,然而归来归去也只能宏观地论述,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微观变化仍然一无所知。整个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全属宏观范畴,结论多出于逻辑推理。
因此,这种逻辑推理的辨证方法也给中医发展带来了困惑,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是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难题,人们作过各种探讨与实践,都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这是我们每一位国医后学者的义务与责任。
2、西医重结构定位 中医重功能定位
现代医学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结构定位和直接观察分析方法,众所周知,在此不多废墨。
解剖学知识是医学当中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其实中医的解剖学起源很早。在《内经》、《难经》当中,就有大量的有关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结构的内容,比如血液循环的动力、速度、造血器官以及骨骼长短、消化道的形态、位置、容量等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所以,古代解剖学对藏象学说的形成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藏象学说奠定了形态学方面的基础。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解剖学仅仅停留在凭肉眼直接观察的宏观外表认识的水平上,对脏腑细微法结构的认识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是比较粗浅的,不可避免地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加上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就连太监往生也要赎回净身之物,以留个全尸。清朝中医诊所往往都备有女性瓷人,妇女疾病身体不适,会让病人指着瓷人的部位叙述,男女授受不亲。这种以外揣内, 以表知里的辨证思维,使中医与自然科学发展的结合渐行渐远,大大阻碍了中医科学地发展。
中医发展过程中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构建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的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精华,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发扬光大。
中医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方法,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内脏活动的表现于外的现象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察,逐步积累了脏腑活动规律的认识。临床往往通过外在象的认识与探讨,可以知道内在脏府功能的状况。所以,中医藏象学说强调不仅仅是介剖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学概念。
因此,中医学辨证过程中,就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而言,更注重其生理功能,由于强调功能定位,就相应产生了多种的定位模型,形成不同的辨证体系。如八纲辨证体系,脏府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等。这些不同的辨证体系,就会产生不同的相应治法。所以,产生了一种疾病而有多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与治疗方法,往往容易给人感到中医无标准不科学,但这种个性化辨证治疗,正是体现了现代人类由分析时代向综合时代发展的科学进程。
3、西医治病主张对抗 中医治疗讲究调和
西医治疗的核心是对抗,只要发现了一种病源体,马上会研发与之对抗的药物,就象当今世界的单边主义,围剿,杀灭,你死我活,其结果往往是一个新药问世不久,有些连手续专利申报都还未完成,这些病毒细菌等病源体已经发生变异,道理很简单,任何一种生物,它要生存,一定要想办法避开你的追杀,这就是抗药性产生的根源,而药物在消灭病源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人体一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甚至满目疮夷。这正是药源性疾病始作涌者。
这种对抗,造成的结果,永远在”结仇”,新仇旧恨,永无宁日。新的病毒、细菌不断变异,一代一代的新药层出不穷。而且抗药性越来越强。对内来说,是人体气血脏腑平衡关系被破坏,对外是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环境被毁灭。
人类不可能在一个纯之又纯的环境里生活。大自然不论什么细菌病毒还是人和动物,都给予生命的权利,给我们人类生命的同时,也给细菌病毒同样生命的权利,从生物发展来说应该先有细菌后有人类,说句不好听的话,细菌应是我们的”爷爷” ,我们人类应与病毒、细菌、病原体”和平共处”。因为我们都是大自然的生物链中的一个部份,都有一定有它的作用和共同生存的权利。
其实中医学理念正体现了这种思维, 我们通常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从整体观念概念中可以看出:其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讲究“气候”、“物候”、“病候” 三候统一。所谓“气候”指日月星辰的运行与风、火、湿、燥、寒等气候变化的客观表现;“物候”,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主要指各种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客观表现;“病候”,指人体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这三候统一正是中医天人相应观念最好地体现。
你翻开四五十年前的中医书籍,各种辨证治法,从未出现杀灭、消灭、杀死类似的字眼,说得最重也只是----“驱邪外出”。你设想一下,好比病毒、细菌到你家串个门,哪怕在你家吃了一顿饭,而你是很客气地告诉它找错了地方,请你回到你自己家去,而非关起门来,痛打一顿,甚至造成血光之灾。所以它没必要去变异,去伪装自己,就象流行歌曲唱的一样"我还是原来地我"。
中医讲究和谐-----治疗非对抗性,任何手段方法都是围绕着如何驱邪外出,有很多方法甚至不是针对病毒、细菌本身,而是从改善环境入手,营造不利病毒、细菌生存地环境与条件,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正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药抗药性低的原因。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告诉世界,为什么一个”麻黄汤”用了两千年,现在还在用,而且还很有效的道理。
当然,在此并非否定现代药物发展,对人类健康作出贡献,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分析问题,追求更和谐,更完美地健康世界。
4、西医着眼于局部、静态微观,中医看的是整体、动态宏观。
自从16世纪西方现代工业逐步崛起之后,西方医学凭借现代大工业提供的先进工具,很快把研究的对象由宏观转向微观。1665年英国人虎克首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软木薄片,提出了植物细胞的概念。
疾病被认为是机体内部一群细胞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微观变化的综合,这一观点为西医注重微观认识开创了新天地。西方医学对疾病的微观认识始终是现代西医认识论的主流,这一认识贯穿于西医基础理论的各分支学科,如解剖、生理、组胚、生化、病理,并牢牢地影响着西医临床各科的治疗实践。
西医着眼于是微观局部,把人体看仅看作是一个有形的肉体,以解剖为主导,把人一点一点微观细分,从组织到器官、从器官到细胞、从细胞到细胞质,直到现在发展到了分子等等。人的疾病就是这些组织、器官、细胞等等出了问题,治病就是对这些‘坏零件’进行更换、修理。西医着重于病灶,点对点的针对性治疗。
中医看病辨证讲究天人相应整体观念, 往往强调把局部疾病放在一个人的整体里去思考, 把它放在一个环境与社会中去认知, 而不是机械的去看数字, 如血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它不是一个不变的理想数子,不同年令应有不同标准.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就是:每一个人的情况不同,必须因人制宜。比如一个体虚之人需要补充营养, 按照现代营养学的方式, 少油少盐少煎炒, 可食之无味, 再好的营养元素补不进去,但按老中烹饪,花样多色香味具全大开味口, 相比之下哪个能更能达到实际效果. 又如一个急性肝炎的病人, 看西医往往让你少吃脂肪旦白质食物, 多服一些碳水化合物以补充能量,又降低肝脏的负担, 而中医一定让你少吃甜食, 容易碍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不能很好地工作, 其结果你整体营养一定跟不上, 同时与中医强调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的治疗原则,更是背倒道而驰.
中西医还有很多的区别和特点,只有深入认识和了解,就不会经常讨论中医科不科学的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非常浅薄,不要以自己有限的已知,去随意否定无限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