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黄帝内经是怎么回事?

来源: 又见栀子花 2016-01-07 08:55: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223 bytes)

《黄帝内经》是怎么回事?

斯螽

本来这篇帖子实在没有必要,但由于围绕中医古籍和《黄帝内经》类似书籍的信口开河实在太多,我觉的有必要做一个说明。

我先引一段话: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

不知道大家读这样一段古文有没有困难?简单的翻译就是说现在世面上流传的版本错误太多,篇目重叠,前后不一致,意思也不清楚,很难应用,甚至很难理解。这样已经很久了,沿袭下去成了坏事……

这显然不是现代人写的东西。这段文字出自唐代王冰注解的《黄帝内经·素问》的序言中。据今大概有个1500年了。在这样的描述下,有人会觉得这是一本读者不敢指出其中错误的圣经吗?

《黄帝内经》到底是怎么回事?

《黄帝内经》的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的书目里,与《黄帝内经》同时被提到的还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白氏旁篇》,都被称为医经。古代的印刷术不发达,也很昂贵,所以宋代活字印刷术之前大多时候这些文献都是以手抄本的流传的。过了很长时间以后,这些书都不见踪影,史书里也没了记载。直到500年后的唐朝,市面上流传的许多古代的医学文献抄本都说是《黄帝内经》的内容,唐代的王冰觉得这些内容版本错杂,内容重复矛盾,实在没法看了。于是把这些文章整理成了相对完整内容有序的一本,命名为《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书经过了整理,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还是文字古朴看不懂,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王冰不仅整理了这本书,还给这本书作了详详细细的注解。如果当时人能看懂的话,显然就不用作注解了。

于是乎,后世传承下来的《黄帝内经》主要是王冰整理的这个本子。但这也只是半部《黄帝内经》,另外半部《灵枢》的命运更加多舛,直到很久以后才重新出现整理。

但这些内容汉书里说的《黄帝内经》到底有多大关系,谁都说不清了。只是王冰整理的《黄帝内经·素问》因为一直作为古代中国(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总集流传下来,在唐以后的医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所以,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从来就没有以一本逻辑和文字严谨的书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它虽然被视为一部经典,但不是一本学术著作,更不是一本教材。更准确地说,《黄帝内经》是一部经过整理后的古籍。从他被整理成稿的第一天起,那个时代的人就读不太懂,需要有研究古文的人去注解他。而且一代又一代下去,注解的文字也成了古文,一遍又一遍的被注解。同时《黄帝内经》也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版本。

这样一部读都很难读懂的古书,对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有什么意义?

有的,这样一部残缺难懂的书,其意义显然不在于其古奥文字的字面意义。文字虽然很难细究了,但他依然记载了中国唐代以前的医学思想和理念。这些思想和理念有些是哲学思辨的,有些是可具体可实践的,当然也有很多是牵强附会的。于是,对于后来的医生,哲学思辨的内容继续启发着他们的思考和认识,可实践的内容指导了后来医生的医疗实践,牵强附会的内容也引发了后来医家的争论。比如五运六气的内容,很多医家就认为这不是黄帝内经内容,并借后来发现的更早版本的隋杨上善撰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没有这些内容而认为这是王冰道士借助整理这本重要书籍夹带的私货。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古籍”,他们传世的意义在于它们的完整性,把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运六气的内容删掉后,那就不再是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了。这就如同古文中的错别字,虽然现在已经很清楚是写错了,但也不失去修改正确,而是叫做“通假字”。

所以,中医说的经典《黄帝内经》其实不是某一本具体的书,而是一系列依托于《黄帝内经》这四个字整理的唐以前的古代医经及其历代注解的一门学科。《黄帝内经》之类的阅读和学习方法也不像其他自然科学领域那样是研究具体的自然存在,而是借助文字训诂、版本学、医古文及其其他历史、文化参照物,对一系列的《黄帝内经》文本及其其中承载的中国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思想、理念和实践。

《黄帝内经》的文字和语句是残缺的,但其中承载的古代的医疗保健思想、理念和实践却是系统而可传承的,并且影响着直到今天的历代医学学者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有些甚至渗透到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这就如同希波克拉底宣言虽然已经是历史遗迹,但其中对于医学工作的伦理道德理念是可以在今天继续学习和实践的。

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这样的学术体系,比如《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学派等等。当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历代中医学者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这些内容随着承载他们的古籍一起被现代的中医学者学习、体会和应用。

现代科学能够形成良性的新旧代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但中国和中医中这些科学手段的应用出现得很晚,当中医引入科学时,这些古人的著作已经成为古籍记录在历史中了。所有的这些古籍都作为历史资料被保存下去,不会被更改。而其中的思想可能在现代科学的影响和筛选后有所取舍,形成了今天的中医著作和教科书。同时,今天的学者也提出很多新的思想、理念和科学研究结果,供学界参考和讨论,继续着新旧的交替。其中不乏有关医学、健康、疾病的哲学思辨、观察分析和科学研究成果。中医就是这样一个由思辨、实践、科学数据甚至历史和文字研究构成的科学和非科学的混合体。

同时,中医的学生和学者还是继续学习《黄帝内经》,学习这部古籍,学习和研究这部古籍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理念,而不是当作一本刻板的教材死于句下。这才是《黄帝内经》的真实面貌和正确读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