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的冤屈血泪史

来源: 益生菌 2015-08-30 10:39: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27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益生菌 ] 在 2015-08-30 17:55:5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2015年2月,美国政府出台了最新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从1977年开始就在该指南中出现的对于膳食中胆固醇摄入量的限制——每日不超过300 mg——被取消了。长久以来,胆固醇一直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让人避而不及。“一天不要超过一个鸡蛋黄”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市面上各种健康食品也都用“零胆固醇”作为宣传的手段。然而这次《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的修订,相信会让不少比较关注自己健康的人有些困惑:胆固醇到底是好是坏,到底该不该吃呢?

· 胆固醇: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胆固醇(Cholesterol)是一种类固醇,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参与并调节人体内许多的生理活动,例如促进细胞修复,维生素D的合成,还包括性激素在内的各种激素的合成,体内水盐平衡,胆汁形成(脂肪的消化吸收所必需),改善大脑功能以及提高血清“快乐”激素的水平。换句话说,没有胆固醇,我们的身体将无法实现自我修复,激素水平会发生紊乱,容易脱水,也无法吸收必需的营养成分,大脑功能减退并且时刻感觉非常不爽……这日子根本没法过嘛!所以,胆固醇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人体对胆固醇的需求量大约为每天1100–1700 mg,其中大约25%(300–500 mg)来自于膳食中,其余的75%(800–1200 mg)是由身体内细胞合成的,其中由肝脏细胞合成的占20%左右。而通过膳食摄入的胆固醇中,超过50%是无法被肠道吸收的胆固醇酯(估计是由于分子侧链个头太大,没办法进入肠上皮细胞),因此,从膳食摄入的胆固醇量只占身体每日所需胆固醇量的很小一部分,加上身体自身强大而神奇的反馈调节能力,可以根据摄入的胆固醇量精密调整自身的合成量,从而保证细胞内胆固醇维持在一个非常稳定的水平。总而言之,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量对体内胆固醇含量没有明显影响[1]。所以,2015年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对膳食胆固醇的限制,就可以理解了。

       胆固醇在体内被合成或者吸收之后,首先被运送到哪里呢?自然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心脏。也就是说,胆固醇首先要满足心脏的需求后才会供给身体其他部分。另一方面,我们的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却有着全身25%的胆固醇。可想而知,体内胆固醇水平不足对心脏和大脑的功能将会有严重的影响。

· 一个“七国研究”引发的数十年冤屈

       既然胆固醇对人体有着这么多重要的作用,那么为什么还会被扣上“阻塞血管,导致心脏病”的罪名呢?这故事要从1856年德国病理学家Rudolf Virchow首先提出的,胆固醇在血管壁的堆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假设说起。1913年沙皇俄国病理学家Nikolai Anitschkow发现,被喂食胆固醇的兔子出现了血管斑块(拜托,人家兔子吃了那么多年草突然被你喂胆固醇,可不是会整个兔子都不好了嘛!)。而1951年George Duff和Dardner McMillian发表的“Lipid Hypothesis(脂质假说)”最终给胆固醇扣上了坏人的帽子。不过事情还没有完结,一个名叫Ancel Keys的美国科学家发表了对七个国家居民膳食组成的调查,得出结论膳食摄入的胆固醇和脂肪量与心脏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这便是著名的“Seven Countries Study(七国研究)”,并且在1956年被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作为宣传膳食胆固醇和脂肪会导致心脏病的根据。可是,他们忘记告诉大家,当初Ancel Keys的研究其实总共调查了22个国家,但是,其余15个国家的数据,不知道为啥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 血清胆固醇——衡量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标准吗?

       血清胆固醇含量目前是衡量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手段,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熟练的说出,血清胆固醇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又称“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又称“坏胆固醇”。如果血清胆固醇结果超过某一范围,大多数医生就会非常紧张的告诉你:“你必须想办法降低你的胆固醇,否则心脏病发病几率就会升高!”接下来就会给你开一种他汀类药物(statin)并且告诉你要坚持服用,就会看到血清胆固醇指标降低到理想水平。很多年以来,这个标准一直被忠实的执行着,而越来越多的人也因为“过高”的胆固醇水平而常年服用他汀类药物。这样看来,似乎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就应该可以降低心脏病发病的几率。然而,2009年一项针对136905个因心脏病入院的病人的研究显示,这些病人的血清胆固醇平均值处于正常范围,而其中几乎一半的病人LDL水平也在正常范围之内。而与此同时,有50%死于急性心脏病发作的病人有着正常的血清胆固醇指标[2]。这么看来,好像胆固醇水平正常也不一定就说明心脏健康状况良好。而另一方面,有许多血清胆固醇测试结果为“高胆固醇”范围的人,CT钙扫描结果却显示心血管没有任何斑块沉积,也就是说没有任何阻塞的危险。2011年发表的一项历时10年,针对52087个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研究甚至表明,“高胆固醇”水平(>270 mg/dL)的女性,相比于“正常及低胆固醇”水平(<193 mg/dL)的女性,死于心脏病的几率反而降低了接近30%[3]。

· 胆固醇替谁背了黑锅?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你刚才说,血清胆固醇并不是反映血管阻塞情况的有效指标,可是阻塞的血管壁上又确实堆积着胆固醇啊?而且确实有很多心脏病患者血清胆固醇,特别是LDL水平很高啊?”这是没错的,但是请记住,出现在犯罪现场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凶手。

       我们比较关注的血清胆固醇,主要有之前提到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olestero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olesterol),另外还有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holesterol)。VLDL在肝脏中被合成后,所携带的脂类有80%是甘油三酯(就是脂肪被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也是验血检查中会出现的一个指标),以及少量胆固醇。VLDL通过血管向肌肉细胞输送甘油三酯以供能,当“卸载”甘油三酯之后,VLDL的体积会变小,形成两种不同的LDL:一种个头相对较大,密度较小;另一种个头相对较小,密度较大。虽然两种LDL都以携带胆固醇为主,但是由于体积的差别,个头较小的LDL可以进入血管壁的细胞间隙并且卡在那里,当携带氧原子的血红细胞流经的时候,这些LDL就会被氧化,引起体内炎症反应。而个头较大的LDL无法进入细胞间隙,所以一般会在血液中顺利流动,向身体其他部分运送胆固醇,并且其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基因的控制。因此,只有个头较小,密度较大的LDL才是我们通常说的“坏胆固醇”,而个头较大的LDL水平并没有明显危害。

       当个头较小的LDL卡在血管壁并被氧化后,就轮到我们的“好胆固醇”HDL出场了。由于HDL的个头非常小,所以可以同样进入细胞间隙,但不会被卡住,因此HDL可以有效清理血管壁上沉积的LDL,而被成为“血管清道夫”。可想而知,如果血管壁上沉积的被氧化的LDL过多,或者血液中HDL水平太低,血管内炎症无法及时得到消除,此时身体的免疫系统就会启动,向炎症部分输送巨噬细胞来吞噬这些被氧化的LDL。当这些吞噬了LDL的巨噬细胞的积累量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会被进一步转化成泡沫细胞(foam cell),而泡沫细胞则很容易附着在血管壁,形成血管斑块,久而久之,降低血管直径,导致血管阻塞[4]。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VLDL转化成个头较小的LDL比例过高是导致血管阻塞的重要原因,那么这个转化比例又受什么影响呢?想一想我们一直没有讨论过的一个血检指标——甘油三酯。当体内甘油三酯含量较高的时候,VLDL更倾向于转化为个头较小的LDL。另一方面,血液中过高的胰岛素水平,也会加速巨噬细胞向泡沫细胞的转化,同时增加泡沫细胞的粘附性,使之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5]。而导致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水平过高的主要因素,则是饮食中过多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过度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血糖水平超过了肌肉和肝脏细胞的储存能力,使多余的糖进一步转化为甘油三酯。

· 浅谈他汀类药物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辉瑞制药(Pfizer)开发了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立普妥(Lipitor),旨在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到现在,许多大型制药公司都拥有自己相应的他汀类药物,整个他汀类药物工业的年销售量大概价值$290亿。在美国,凡是血胆固醇水平超过200 mg/dL的人都会被建议服用他汀类药物。然而,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虚弱无力,长期疲劳,肌腱炎症,消化系统问题,血糖升高,记忆力减退等等,则被默默的忽视了[6]。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胆固醇的主要原理是作用于肝脏细胞,人为地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但是正如最开始所说,胆固醇对正常的生理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为降低其合成量确实可以实现总胆固醇和LDL水平降低,但是,同时HDL水平和辅酶Q-10的合成也会显著减少,从而降低人体对抗炎症和抗氧化的能力,以及降低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最新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指出,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46%[7],甚至,讽刺的是,这类药物反而可能促进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的发生[8]。他汀类药物也会严重影响线粒体的活性,从而降低人体对能量物质的利用能力,使人经常感到疲劳。另外,人为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一方面会导致大脑无法得到足够的胆固醇供应(肝来源),另一方面大脑自身再也无法自己合成足够的胆固醇,从而引起大脑功能的严重减退。但是,由于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出现的时间对于不同个体来说差别很大,同时很多服用者已经进入中老年,所以这些副作用往往被归咎为年龄因素所致。仅仅通过一个并不一定是评估心血管健康的血清胆固醇测试,和一个没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的“胆固醇正常范围”,就给成千上万的人服用他汀类药物,而完全不顾及上述所说已经被许多研究报告过的副作用,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做法。

       胆固醇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蒙冤之后终于得到平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提醒我们,现在我们深信不疑的理论,也许在几十年之后会有一大半将被证明是错误的。相信科学,不代表只看到已有的结论,而不去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更不代表盲目相信权威。

· 总结

       胆固醇是人体内正常的生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人体内胆固醇大部分是自身合成的,膳食摄入的胆固醇对体内胆固醇总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没有必要限制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

       血清胆固醇水平并不是预测心血管健康的有效手段;

       心血管疾病从根源上是由体内炎症导致,这一点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及胰岛素水平有重要联系;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从未被有效证实过,而其副作用则可能很严重。

· 参考文献

[1] Peter Attia. The straight dope on cholesterol. http://eatingacademy.com/nutrition/the-straight-dope-on-cholesterol-part-i April 2012.

[2] Sachdeva, A., Cannon, C.P., Deedwania, P.C., Labresh, K.A., Smith, S.C. Jr, Dai, D., Hernandez, A., Fonarow, G.C. (2009). Lipid level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analysis of 136,905 hospitalizations in Get With The Guidelines. Am Heart J., 157(1):111-117.

[3] Petursson, H., Sigurdsson, J., Bengtsson, C., Nilsen, T., Getz, L. (2012). Is the use of cholesterol in mortality risk algorithms in clinical guidelines valid? Ten years prospective data from the Norwegian HUNT 2 study. J. Eval Clin Pract. 18(1): 159–168.

[4] Mark Sisson. (2012). The Primal Blueprint. Primal Nutrition, Inc. p. 81-87.

[5] Liang, C.P., Han, S., Senokuchi, T., Tall, A. (2007). The microphages at the crossroad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Research. 100: 1546-1555.

[6] Jimmy Moore. (2013). Cholesterol Clarity. Victory Belt Publishing Inc.

[7] Cederberg, H., Stancakova, A., Yaluri, N., Modi, S., Kuusisto, J., Laakso, M. Increased risk of diabetes with statin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insulin secretion: a 6 year follow-up study of the METSIM cohort. Diabetologia. Mar 10th, 2015.

[8] Okuyama, H., Langsjoen, P., Hamazaki, T., Ogushi, Y., Hama, R., Kobayashi, T., Uchino, H. (2015). Statins stimulate atherosclerosis and heart failur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 8(2): 189-199.

【转帖,略有改动】

所有跟帖: 

科学是发展的 发现 肯定 否定 再肯定 否定之否定,,,,----- 都不是 最终结论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12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0:50:5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来源于黑格尔,被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并发展,意即,人类认识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 -御用文人- 给 御用文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1:55:25

正解。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1:56:27

毛泽东思想反对“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御用文人- 给 御用文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1:57:06

非也, -弓尒- 给 弓尒 发送悄悄话 弓尒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2:03:04

他口头上承认“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实际上在大学的政治课里不准提这一条。 -御用文人- 给 御用文人 发送悄悄话 (65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3:19:56

都是马后炮,都是跟屁虫,持有不同“政见”的人都被打成“反革命”:文盲加流氓,不懂科学,老古董,打翻在地。 -happycow222- 给 happycow222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3:18:21

呵呵,有道理。二年前,我在这儿开始为胆固醇鸣冤时,就是这样的待遇。 -益生菌- 给 益生菌 发送悄悄话 益生菌 的博客首页 (236 bytes) () 08/30/2015 postreply 14:03:06

越来越糊涂了。现在只敢相信锻炼与饮食这两条了。 -见风是雨- 给 见风是雨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31/2015 postreply 05:44:05

你一点儿也不糊涂,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益生菌- 给 益生菌 发送悄悄话 益生菌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5 postreply 06:25:09

饮食锻炼也有不少说法,比如说动物脂肪是吃好呢还是不吃好呢,红肉有益还是有害,慢跑好还是HIIT -pamperedpaws- 给 pamperedpaws 发送悄悄话 pamperedpaw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31/2015 postreply 08:16: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