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病人皮肤出血点的秘密

来源: 越王 2015-07-25 18:00: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940 bytes)

脑膜炎病人皮肤出血点的秘密


很多年前还在小学的时候,每年春夏之交,上海会有流行性脑膜炎流行。为预防患脑膜炎,学校里会给我们喝中药,还会给我们的鼻子里滴一种药,说是可以预防脑膜炎。我们每天也惴惴不安,唯恐得了脑膜炎。因为得了脑膜炎,据说脑子就不好使了。那些读书不好的小孩常常绰号就是“脑膜炎”。

 

一天,小学时最好的朋友名叫茄钩的来告诉我一个他在医院发现的秘密。他说,一个人生了脑膜炎后,皮肤上会出现一些小红点,护士发现了,就对这个小红点用笔一点,如果红点周围出现一个红圈,就证明这个人有脑膜炎。还有一个症状是脑膜炎的人脖子僵硬,在下巴和脖子之间放一张纸,低下头,下巴和脖子能夹住纸,说明没有脑膜炎,夹不住,说明脖子僵硬,脑膜炎了。顺便说一下,茄沟可能经常跟他家大人去医院,我小时候的很多有关医学的知识都是他告诉我的。我对他说的非常相信。

 

于是,那些天我天天做2件事,一是拿一张纸放下巴下面夹,一是在身上找红点。幸亏纸每天都被夹住了,红点也没出现。自然脑膜炎也就没有生。

 

长大后我碰巧学的是医,得以知道脖子僵硬是脑膜刺激征,红点是感染时的出血点。但是,却始终没弄明白,为什么用笔点了后周围会出现红圈,生理课病理课传染病课都没讲到。这个机理,一直到我毕业后在急诊室工作,亲眼看见护士操作,才明白为什么。

 

哈哈,卖个关子,这里很多都是资深医生,猜猜是什么原理?明天公布我看见的机理。

 

 

 

所有跟帖: 

今天坛子里冷清,贴个闲贴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00:56

我发现不论是QQ,还是微信,平时象开了锅,一到周末,这里的黎明就是一片静悄悄。 -红霏- 给 红霏 发送悄悄话 红霏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25:28

可能这里,和你的威信群,都是妈妈们多,周末都忙家里事去了。你到那些男人为主的坛子看,照样兴旺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18:53:07

有道理! -红霏- 给 红霏 发送悄悄话 红霏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20:39:05

乱猜,加重微血管破损?加重血液渗出?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5/2015 postreply 23:03:21

记得全名应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感染,最初用黄胺类,以后普及抗生素。与乙脑不同,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98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0:11:14

对,乙脑是病毒感染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8:17:11

谢谢各位参与猜测。为什么那些出血点用笔一按,周围会出现一红圈的机理是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418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6:35:55

哈哈,笑一笑,10年少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7:32:38

真的假的?谁会用红笔作记号,又不是批试卷,医院里都是用黑笔的,据对要与血色分开的。 -betadine- 给 betadin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9:15:45

亲眼看见 -越王- 给 越王 发送悄悄话 越王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09:18:19

太不专业了。 -betadine- 给 betadine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7/26/2015 postreply 15:50:1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