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Ebola)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人一旦罹患此病可能致死。它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死、低血容量休克或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
症状
症状因人而异,会突然出现。最初的症状包括:发高烧 (最少摄氏38.8度或华氏101度)、严重头痛、肌肉、关节或腹部疼痛、严重乏力和疲倦、咽炎喉咙痛、作呕和头晕。怀疑疫症爆发前,早期症状会被错误诊断为疟疾、伤寒、痢疾、感冒或其他细菌感染,这些病都较常见。
埃博拉病毒进而引致腹泻、深色或带血的粪便、咖啡样吐血、因血管胀大而眼睛变红、因皮下出血而皮肤出现红斑、斑丘疹、紫斑和内出血。身体任何孔都会出血,包括鼻、口、肛门、生殖器官或针孔。
其他症状包括低血压 (低于90毫米汞柱)、低血容量、心悸、体内器官严重受损 (尤其是肾、脾和肝) 并引致弥散性全身坏死,及蛋白尿。由病发开始到死亡 (通常因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或脏器衰竭) 通常为7至14日。染病后第二个星期,病人一是退烧,一是出现多个器官衰竭。
潜伏期
典型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潜伏期约2-21天。
易感物种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埃博拉病毒 - 病毒活性
研究显示:埃博拉病毒具有较强抵抗力,在污染的床单、衣服等干燥环境下存活几小时仍具有感染性,在液体或低温情况下存活时间更长,比如,病毒在4摄氏度放置5天仍具感染性,在零下70摄氏度时可以长期保存。
在物理温度增高到60摄氏度,灭活一个小时就不具备感染性;100摄氏度煮沸5分钟就可以杀灭。这种病毒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含酒精、含酚等有机消毒剂都非常敏感,对紫外线和热线也非常敏感。
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
预防
1.在流行地区,避免接触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动物。
2.避免直接接触被感染者或其尸体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环境。病患禁止性行为,直到确定精液无病毒为止。
3.医护人员需提高警觉并配戴防护配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