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汉成帝时,刘向等人曾大规模校理古籍,李柱国则负责校理方伎,原书目先载于刘向《别录》,后载于其子刘歆《七略》,今二书已佚,但其目錄內容被东汉班固引录于《汉书》〈艺文志〉中,後世仍可以推見其原貌。《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
-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 《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
- 《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這是歷史上對《黃帝內經》最早的記錄,學者認為《黃帝內經》的編著及命名很可能是成自劉向之手。
在南北朝的時候,《黃帝內經》已經因傳抄及戰亂而散失,分成《素問》及《針經》兩種版本,分別流傳。最早對內經進行整理的學者,是晉朝的皇甫謐,他根據《素問》、《針經》及《明堂孔穴》,編著成《黃帝三部鍼灸甲乙經》一書。在《甲乙經》序中,他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亦有所亡失。」
南北朝時出現了第一本為《素問》作校註的書,作者為全元起。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訂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
唐初楊上善將《靈樞》、《素問》的條文,根據內容重新分類,編次成《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此書雖然早於王冰,但流傳不廣,對於後世的影響較小,在宋朝時已經失傳。
《隋書·經籍志》中記載有黃帝素問九卷,梁八卷;黃帝鍼經九卷。這個版本應該就是全元起及楊上善所採用的底本,其中有許多重複及錯誤難解的地方,因此並沒有吸引很多醫家對它進行深入研究,在王冰本出現之後,就被取代了。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內經版本,首推唐代王冰註釋的《黃帝內經素問》。王冰深入研究《素問》,對當時通行的版本提出批評[1]並決心進行整理,耗時十二年,在唐朝寶應年間完成出版。王冰以其師的「張公秘本」作為藍本,補入原本失傳的七卷,並參校其 它流傳版本的《素問》加以整理、註釋、編排次序,完成二十四卷的巨著。王冰將原來的內容用黑筆來寫,他加上的註釋用紅筆來寫,以區分原文與註釋之別。但在 後來百年的傳抄之下,紅字又被寫成黑色,何處為王冰註釋,又難以區分了。王冰補入第七卷的七篇大論-《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五常政大论》、 《六微旨大论》、《六元正纪大论》、《气交变大论》、《至真要大论》是運氣學說的主要依據。
王冰版的素問,後經北宋林億等重新校著後,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成為最完整的《素問》善本,也是官方考試的依據。現今流傳的《黃帝內經》就是這個版本,金元明清的醫家,註解內經時,也都採用這個版本。
內經“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在王冰註釋時已經失傳。北宋林億校正《素問》時,曾提及当时有《素问亡篇》的流传,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中附有此两篇原文,署为《素问遗篇》。后世大多认为出自唐宋间人伪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