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大,每年有超过60万人过劳死。(网络图片)

 

中国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超60万人过劳死,以80后为主力。「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就像一个魔咒,笼罩在职场人士的头顶。 

 

25岁的华为员工加班过度猝死、25岁的派出所所长25天工作没回家,心脏病突发猝死、37岁的清华大学讲师倒在讲台前、网络小说《武步天下》作者十年雪落猝死,两天后才被人发现,引起网络热议,网友纷纷悼念,有网友忍不住惊呼:「命真的抵出去了,但是钱还没来得及花!」「网络文学病了,过劳死就在你我身边!」 

 

2012年有调查结果指出,内地上班族过去1年内所承受的压力,位列全球第1。英国医学杂志的调查指,目前每10名中国人中,就有1人患精神障碍疾病;其中,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忧郁症和焦虑症人数急剧上升。 在调查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职场工作者中,认为压力高于去年者,中国大陆高达75%、香港55%,分列为第1和第4,这两地都大大超出全球上班族压力感的平均值48%。其中一线城市的压力感排在前列,像上海、北京分别是80%、67%。 

 

而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每年超过60万人因为过劳而死,其中以80后为主力。智联招聘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发佈的《职场人心理健康报告》调查发现,在中国所有年龄层的上班族中,26~35岁的身体状况最差、26~30岁的上班族心理状况最糟糕。 

 

「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就像一个魔咒,笼罩在职场人士的头顶。中国人为何尤其「压力山大」? 

 

现如今,80后成为中国社会新生代主力军,也成为了70、90的夹心军,古人说「三十而立」,在今天的中国,这句话差不多等于「三十而富」,大家都期盼30岁前有百万存款、有房、有车、娶妻生子,甚至流行一句话:「30岁前不成功,终生无望」。 

 

当代中国年轻人「万事趁早」的浮躁心理成为了催命符,根源何处? 

 

现在的社会体制,只奖赏一些短期行为。浙江大学教授谷迎春指出,万事趁早的心态是由于「社会转型期,全民大浮躁」所导致的。在媒体塑造下,似乎一个人没有巨额存款、豪宅、名车及显赫地位,就算是失败者。这必然会使青年心态浮躁。「所谓的拼爹现象、造假行为、厚黑学等,都是这种心理的产物。」没房没车没经验没背景,不得不累、追逐死亡成为生存的唯一选择,是谁让年轻人从一开始就哄抢结束? 

 

除了媒体报导的影响之外,在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年轻人背负全家人的期望和压力长大,这也助长了年轻人急于成功的心理。「快」成了社会唯一著力点,年轻人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废弃原料。 

 

「过劳」已经成为我国白领的工作常态,而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并无「过劳死」这一概念,既不算工伤,又不算职业病。不断有业界人士提议,应将「过劳死」作为「视同工伤」的一种情况,纳入劳动保障范畴。 以史为鉴,「过劳死」源自日本,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所产生的压力,导致人们身心极度疲劳,直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的日本,过度疲劳曾造成大量中青年人猝死。为此,日本引入「劳灾」认定,在事后予以补偿,中国是否可以借鉴?我们应如何爱护「过劳」高危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