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积极转运

来源: 臭梧桐根 2009-03-16 21:48: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3505 bytes)
命自我立

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译者语)

人与人的各自人生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景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 求签、问卜就因为舍本逐末是徒劳无益的。关于一个人的命相,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对于命相之所以然,明了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成现在 的“果”,那果就表现为现在的命相;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的准确。自因自 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
  虽然一个“因”种了下去,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而且要有适当的“缘”去完成,但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 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样才有益于实际啊!这样做,不仅是自利,而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啊!

前 言
净意室主

  《命自我立》,原名《了凡四训》,是明朝了凡先生把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 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 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这确是一本有益的读物。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学家。《了凡四训》是很好的古文学作品。因为现在一般人看惯了语体文,对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把原文译成白话,是一本比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读物,值得大家阅读。
  人类文明到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宇宙知识,人们对于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生命的问题——亦即生死的问题,在那错综复 杂、万有不齐的社会中要求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得到幸福与安乐,这一强烈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佛法——这一搏大精深的宝藏可以提供和满足这方面的探求,而 《命自我立》(《了凡四训》)阐明了佛法的“世间法”中的许多根本道理,也是佛法的基础和修行学佛的基础。
我们要化为实践行动,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优良的家庭教育,响应良好的社会新风尚。在工作中做到尽职负责,作出贡献。在各个领域中,在一言一行上,都 要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为国争光、振兴中华,这是我们报上师恩,报国土恩和报众生恩的大善行,大功德啊!

一、命运的创立

  我在童年时代就死了父亲,因此,我的母亲叫我放弃求取功名的学业,去学习医学,学成后可以维持生活,还可以济世利人。母亲还说:“能学成一种技术,就能在社会上得到一定的地位。这是你父亲生前很久就有的心愿啊!”

☆ 路遇长须老人

  后来有一天,我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我恭敬地向他作礼。他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要中秀才了,为什么不读书 呢?”我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并问他姓什么,是哪里人。他回答我说:“我姓孔,云南人,得到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这数应该传告给你。”于是我引他回 家,把这详情告诉了母亲。母亲说:“你要好好招待他。”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我推算,对我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
  这就激发了我读书的志愿。于是就和表兄沈称商量。他说:“有位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办私垫,我送你去寄学是很方便的。”这样,我就去私垫读书,拜郁为师。


☆ 推算的完全相符

  孔先生给我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
  孔先生再给我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我把他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凡遇着考试,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所算定的。最奇怪的是算我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可是食米到了七十余石的时候,屠宗师就批准我补 贡。补了贡生,是廪生已经出了缺,把米折为现金发了,所以廪米就停了。我有些怀疑,认为这数不准了。后来不久,就被代行职权的杨公所驳斥,不准我补贡生, 于是又食廪米了。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到我场里的备卷,叹息着说:“这五篇论文就是五奏议啊!怎么可使学识渊博的读书人终老在寒窗之下呢?”他就吩咐 县官写申请的公文,批准补贡。这时廪米又停发了。我把所有领到的廪米加起来,正好是九十一石五斗啊!
  
☆ 思想很安定、不作妄想

我因此更加相信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由命注定的。而思想也就很安定,不作妄想追求名利了。出贡以后,到了北京,留京一年,一天到晚总是静坐,并不看书,己巳年南归,进南京国子监(大学)。

☆ 原来是个凡夫哩

在进校以前,我先去访问在栖霞山的云谷弹师,和他对坐三昼夜。禅师问我:“凡夫所以不得成为圣人,只因为妄想缠绕,你坐了三天,不见你起了一个妄想,这是 怎么一回事呢?”我答道:“我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是没有用处的。”禅师笑着说:“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是个凡夫哩。”

☆ 这个数能逃得了吗?

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人们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就要被定数所束缚。那里会没有数呢?但是普通平凡的人是有数的。大善的人,数就拘不了他;大 恶的人,数也是拘他不定的。你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不是凡夫吗?”我就问他:“那么,这个数能逃得了吗?”他说:“诗书里所说的,这命是我 们自己所造作的,福报也是我们自己求取得来的,确是很明显的教训。我们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功名的就得功名,求富贵的就是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的 就得长寿。’要知道,妄语乃是释迦佛的大戒,诸佛和菩萨是不会拿虚妄的假话来欺骗人的。”

☆ 一切都可以求得的

  我再问他:“孟子说过:求则得之。”这是一切都可以由我求得的。但我以为道德和仁义是可以努力去求取的,那功名富贵,怎么能够求得来呢?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错解了。你不知道,六祖说过:‘一切的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找它,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要知 道,求不求在于自己,如果专诚去求,不但能得到道德和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和富贵呢。内外双得,那才算是有益的求,倘使不得认真地遵循正道去求,也就是 说,不从心地上去求,不从积善去恶上去求,而徒然费尽精力向外追逐名利,那虽求之有道,不违犯法律道德,但所得的还是你业命中本来有的。若是由于不顾一 切,过分贪求,不合道理的事去做了,那就把心里本有的德性也失掉了,岂不是内外双失吗?所以是徒劳无益的。”
  
☆ 应该有儿于吗?

禅师又问:“孔公算你终身怎么样?”我照实告诉了他。他说:“你自己考虑应该登科第吗?应该有儿于吗?”我考虑了很久,回答道:我想,我是都不应该得的。 因为科第中人大抵都是有福相的。我生来福薄,又不能积功累德以培植增福;而且不耐厌烦,不能容纳别人,有时还显出自己的才智以凌盖别人;率意行事,轻易发 言。像这样的作风都是薄福之相,怎么配得上得科第功名呢?
  “污秽的地土里,容易滋长生物;而清澈的泉水里,往往没有鱼类。而我却是有好洁之癖的。这是不应有子的第一点。和气能生长万物,可是我却很容易发怒。 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二点。和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繁育的种因。我又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以救人。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三点。多言耗气,而我喜发 议论,信口开河,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四点。喜欢喝酒,损伤精神,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五点。通宵长坐,不知道保养元气,这是我不应有子的第六点。仅就这几 点,我是不应该有儿子的了。其他的过恶还多着呢,不能一一都举出来了。”



☆ 昨日死、今日生

  禅师说:“不但是科第功名的问题啊!世界上凡是享受千金财产的人,那他一定是个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财产的人,他一定是个百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那 他一定是个饿死的人物。天不过因他的操行厚薄,所作的善恶业轻重,而给他以应得的果报,何曾在应得份上,另外加上一毫的用意呢?现在你既然知道自己过去的 缺点,就应该把向来不合登科第,不合有子的作风,尽情改刷。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宽恕人家原谅人家!一定要和爱!一定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 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义理再生之身啊。商朝的贤君太甲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你不登料第,不生儿于,这是天作之孽(乃是自己 前世所作的业报)是可以违反它、改造它的。你只要尽力去作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己所作之福,哪里自己会得不到享受呢?《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能相信吗?”
  
☆ 接受教导

听了他的一番议论,我拜谢他,接受了他的教导。就把往日之罪,在佛前尽情发露忏悔,写了一篇疏文,先求登科,誓行三千件善事以赎罪。云谷掸师取出一本《功 过格》给我,教我把所做的事,逐日登记起来,善则记数,恶就退除。还教我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他还说:"符家有句话,不会写符,被鬼神笑。"其实写 符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不动念就是了。执笔写符,先把杂念放下,在念头不动的时候,写下一点,叫做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样写成的符也就灵 了。凡祈祷立命,创立新的命运,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积德祈祷的正规行法。

☆ 改号“了凡”

  说到修,所有身口意的过恶,都应当把它除去。说到等待,是静候时机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侥幸,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预期或将迎的心,都应当斩尽 杀绝。到这地位,直造无念无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实的学问。你不能做到无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必计较,勿令间断。(念佛也有同样功 效。)--功夫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头空寂不动,那就灵验了。
  我的号原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号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 以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屋漏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别人憎恨我,或是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 约束着自己、预算不应验了

  到了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话就不应验了。而秋闱考试就中了举人。但是我检讨自身,还是有许多的错误;或见善而 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从己巳岁开始发愿直至已卯岁,经过十余年,这三 千善行才算完成。完成以后,就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岁生天启。

☆ 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

  我每次行善事,就用笔记上。你母不能写,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毛管印一个朱圈在日历本上面。或布施贫人,或买放生命,所做种种善事,有时一天多到十几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数已经圆满。九月十三日,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
  丙戌年登第,授宝砥县长。我备空格一册,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恶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记起来,夜里在庭前摆了一张桌子,焚香告天,你母 见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
  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我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 纳粮二分三厘七毫,我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弹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 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我就捐出俸银,请他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代为回向。


☆ 寿命延长

孔公算我五十三岁要死,我虽不曾祈祷求寿,这一年居然无恙。今年我已六十九岁。《商书》说:"天道难信,因为命在变异,是不肯定的。"《周书》也说:"无 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不是古人欺人的话。我因此相信"所有幸福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这句话,是圣贤的名言。若是说,祸福是天所掌握,是天所注定的。这 就是世俗浅识人的言论了。

☆ 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你(天启)的命运前途,现在还不知道是怎样的,但不论如何,即使命里应该荣耀显达的,也要常作冷落寂莫想;即使时运亨通顺利的,也要常作指意逆境想; 即使眼前衣食丰足的,也要常作贫穷想;即使别人对我敬爱的,也要常作谦和不骄傲想;即使门第高名望重的,也要常作卑下低微想;即使学问很优良的,也要常作 浅陋想。从远一点来说,要发扬祖先的遗德,近一点来说,要弥补父母的过失,对上要报答国家的恩惠,对下要创造家庭的幸福,对外要救济别人的急难,对内要约 束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天天要检查自己的不是,要改过自新。倘使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那就是一天安于自是;一天无过可改,就是一天没有进步。 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他们为什么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是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学说,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禅的道理,务必熟读 而努力去实行,不得贻误了自己!

二、错误的改正

  春秋时代有些官员们见到别人的说话和动作,就能凭着自己的推测,来评论这个人未来的祸福遭遇,往往很准确。这从《左传》、《国策》这些书里可以看得 到。大抵吉凶的预兆虽萌芽在心里,而发现常在于四体。行为敦厚的往往得福,过于刻薄的往往遭祸。但世俗一般人们的眼里多被妄念遮障。他们说,人生的祸福是 没有一定的,是测度不准的。要知道、当幸福快要到来,只须观察他的善行就可预知:灾祸将要来临,观察他所作的不善事,也就可以预卜的。

☆ 第一要发羞耻心

  现在,我们想要得福而远祸,暂且不论行善,先须决心改过,但是改过第一要发羞耻心。应思从前的圣贤们,他们为什么百世可师,而我为什么一身瓦裂?这是 因为我耽染着尘劳情欲,在私下做了坏事,还认为别人不知道,傲然没有一点惭愧之心。这样下去,必将沦堕于禽兽,而自己还不知道哩。世间可羞可耻的事是没有 比这更大的了!
  孟子说,耻的问题,对于人们是最重要的了。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德业日新,成为圣贤;无耻则肆意妄行,人格消失,成为禽兽。所以改过是得福远祸的最切要的一着。

☆ 第二要发畏惧心

  第二要发畏惧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我的过恶虽在隐微之间,但是天地鬼神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失现福。我怎么可以不惧怕呢?不 仅是这样,任凭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别人总是看得很清楚的。我虽遮盖得很密,伪装得像样,但是肺肝早已露出,到底难以隐瞒,一经被人看破,我的人格真是不 值一文了,怎么能不懔然惧怕呢?
  不过,只要我们留有一口气,还活着,滔天的罪恶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从前有人一生作恶,到了临死的时候,方才悔悟,发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详地善终。 这是一念猛厉,足以洗涤百年之恶。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里,拿灯来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过错不论久近,只是以改为贵。但是世间的一切事 物,都是无常的,我们这个身体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气不来,再要想改过,就无从悔改了,将永远沉沦在恶道里了。岂不可怕呢?

☆ 第三要发勇猛心

  第三要发勇猛心。人们多是因循退缩,得过且过,不肯发心改过。我们必须奋发振作,不用踌躇、企惑,不烦等待拖延。小的过失,比如芒刺在身,要很快的把 它拔除。大的恶行,要像毒蛇咬住了手指,急速把手指斩除,以免蛇毒入心。这是丝毫缓慢不得的!《周易》卦上说:"风雷益";就是说,雷厉风行,直接痛快地 去干,是容易得到效益的。

  如能具备以上这三种心,那末,有过的能立即改掉了。譬如春天的冰遇到了太阳,是没有不消溶了的。

☆ 从起心动念处除净

  实践改过的工夫,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工夫既然不同,效用也就有别。例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了;前日怒骂别人,今日不发脾气了,这就是事上而改的。但是强制于外,是会感到很困难的;而且病根还在,东灭西生,这不是究竟的好办法。

☆ 使它们仇我恨我于无穷呢?

  善于改过的人,是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以前,就先明白了它道理。例如,过失在于杀生,自己就想:一切的动物都爱自己生命的,把它活活地杀死,往自己嘴里 送,将我的享受建筑在它的痛苦上,能忍心吗?这样一想,我的心就会感到不安,而且它的被杀,当遇到屠割的时候,痛苦澈骨人髓;至于我为了贪一时的口福,珍 膏罗列,食过即空,蔬食菜囊尽可充腹,何必杀害它的生命,减损自己的福报呢?再进一步想,有血气的动物都有灵知,都有佛性,和我是一样的。我虽不能爱之养 之,但怎能日日杀割生命,使它们仇我恨我于无穷呢?想到这里,就会对食伤心,不能下咽了。

☆ 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

  又如以前,自已是容易恼怒的,就应该想;人们有不到之处,在情理上是应该加以宽恕的。我们不能自以为是而鄙视了所不及的地方,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 杰,也没有怨恨别人的学问,凡是我所行不通的,都是自己的德行没有修,不能感动他人,这是我自己要加以反省的。如果有人蛮不讲理的来干犯我,那是他的事, 于我又有什么干涉。那末,毁谤的发生,都是磨练于我,玉成于我,我将欢然受赐。能够这样想,那还有什么忿怒可发呢?应知听到毁谤而不忿怒的,虽遇到谗焰薰 天,也如拿火炬烧虚空,结果必自息。若是闻谤而怒,虽竭尽巧思之分辨,反如春蚕作茧,自取束缚,更增烦恼。所以忿怒不但无益,而且还有害呢。其他种种过 恶,都应该依理分析。其实,一切过恶都是愚囊的行径,自害的作法,道理明白了,自然不会发生了。

☆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

  什么叫做从心而改呢?一切的过失,都是根源于心,唯心所造的。我的心不妄动,过失又从那里发生呢?从事修养的人,对于好色、好名、好利、好怒,这些过 失,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专注起心动念处,使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了,正如太阳当空,妖魔鬼怪就由潜伏而归于消灭,这是精密纯一的真传。既然过由 心造,还须从心上去改,象斩毒树,必须断其根株,何必一条又一条地伐它的树枝,一片又一片地摘它的树叶呢?

☆ 最好的办法是治心

  大抵最好的办法是治心。不合理的念头,才一动起,立即发觉,一觉就立即予以消灭,倘使这样做不到,就要反复明理来消灭它。或许还是克制不了,那就要用悬崖勒马的工夫,临事强行克制,坚决地禁止不犯,克实而论,净心、明理、临事禁戒三功并施是改过的要诀。
  但是决心要改过,明则要靠良朋提醒,幽则还须诸佛加被。一心忏悔,昼夜不敢懈怠,经过一七日、或二七日、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见效时,或者 感觉心神情旷,或者觉得智慧开朗,或者冗忙的时候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的人而能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幛幡宝 盖,种种吉祥的事。这些现象都是过消罪灭的实证。但是不得执此自高,自满自足,而不更求进步。

☆ 年年都改过

  从前藜伯玉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能自觉前日所做的不是,而把它都改掉了,到了二十一岁,才知道自己以前所改的,还没有完全改尽,乃至二十二岁,回顾二十 一岁,还象在梦中糊涂过日,错误不少。这样,他年复一年,年年都改过,到了五十一岁的时候,还认为四十九年来所做的不对。古人对改过作为一种学问,就是这 样认真去做的。我们都是凡夫,过恶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堆积得满身都是的。可是回思往事,往往不见得自己是有过失的,或是心粗而眼障的缘故。但是过恶深复 的人,也是有徽兆的;或者感到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心常烦恼;或是看见正派的人而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有些沮丧的情绪;或是听到正经的话反而不生欢 喜;或夜梦颠倒,甚至妄言妄动。这都是过去恶业障重的反映。倘使有一件像这样的情形,那就要自己奋发,舍旧图新,不可自误!




☆ 造福报应,得到三个好儿子

  嘉兴屠康僖公,初任刑部主事,亲自宿在狱中,详细地了解囚犯们的情况。发现有几个无罪的人,康僖公不认为是自已的功劳,他秘密写了报告给刑部的堂官。 以后朝廷会审,堂官根据图公的报告,讯问众囚犯,事实完全与屠公的报告相符,就释放了冤枉的十余人。公又写了一份报告说:"在京都的地方,尚且有这么多受 冤枉的好人,那么,四海之内广大的人民,难道没有受冤枉被压迫的好人吗?应该每隔五年差一减刑官,复查档案,仔细考查研究其实际的情况,冤枉的给他们平 反。尚书代为转奏皇帝,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当时屠公也被派为减刑官之一。有一次,夜梦有人告诉他:"你的命本来是没有儿子的,因为是你提议减刑,为自己 造了福,因此报应,能得到三个好儿子。"当年夫人有妊,生了应损、应坤、应俊,都是官居显要的。

☆ 我虽露着身体也是情愿的

  嘉兴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阳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凭是最小的,入赘在平湖袁氏,和我的父亲交情是很密切的。他博学高才,可是屡次参加考 试,都没有被录取,他爱好佛、道之学.有一天,他去仰湖游览,偶然到了一所村寺,看见一尊观音菩萨的像,因房屋破旧,圣像露立着,遭受风雨的淋漓侵蚀。凭 立即取出十金,交给寺里的住持僧,叫他修缮屋宇。那和尚说:"工程大、银子少,是难以完成的。"凭再取出松布四匹,衣服七件,再作捐献。其中有一件精细麻 布做的外衣是新制的。随从他的仆人劝阻他,要他把这件衣服留着自己穿。凭说:"但求圣像能够安全保存,我虽露着身体也是情愿的。"住持僧听了这话,掉下了 眼泪,说道:"布施银子和布衣,还不是一件难事,只此一点供养的诚心,实再是很难得的!"以后房屋修理完毕,凭邀请他的父亲同游寺中,夜间宿在寺里;凭梦 见伽蓝神来谢他,说:"你的儿女当得功名禄位。"后来凭的儿子汴、孙子芳都登科第,做了大官。

☆ 尽力为囚犯作了平反

  嘉善支立的父亲,在刑房工作。有一囚犯没有罪,却被判处重刑。支立的父亲很同情他、怜悯他,意欲为他反案。囚犯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无以为 报,明天请他到家,你以身体招待他,他或肯竭力为我设法,那我就可以不死了。"妻无奈,下泪同意。支公来到囚家,囚犯的妻亲自劝酒,并告以丈夫的吩咐。支 公以为不可,但他还是尽力为囚犯作了平反。囚犯出狱后,夫妻登门叩谢,说:"你这样的厚德,是世上少有的!现在你还没有儿予,我们有一个女儿,想送给你做 妾,这在情理上总是通得过吧?"支公因备了礼物,纳娶他的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立,二十岁就中了状元。立生子名高,高生子名叫禄,都是贡生,很有才 学。禄生儿子大纶,又中了状元。
  上面所说的十桩故事,虽然表现的事实不同,但归纳起来,只是一个善字罢了。如果更精确地来推论行善,那么善行还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需要精研明辩,才能做到真实地行善积德,自利利人。

☆ 什么叫真假呢?

  什么叫真假呢?从前有几个儒生问中峰和尚:"佛教说,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可是我们看到的,有人行善子孙不兴,有人作恶而家门隆盛。佛说的因果道理是没 有办法证实的。中峰说:"世俗的人情不曾洗涤掉,看问题就难以准确,以致认善为恶,认恶为善。有了这样的错误看法,还不责怪自己的是非颠倒,反而怨因果报 应为无稽。"儒生们又问;"善恶的问题怎么会看成相反呢?"中峰叫他们各谈善恶的区别。有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操守是善。"中峰说:"未必如此。"
   各人各说出对于善恶的看法,中峰都说不一定是这样。儒生们因请问那是什么道理呢?中峰说:"凡是有益于人的是善,只利己的是恶。有益于人,就是骂人打人 都是善的。利人的就是公,公就是真;利己的就是私,私就是假。还有,从全心出发的是真,表面上装做行善形式的是假。这问题,你们都应该全面考虑的啊!"



☆ 什么叫做端、曲呢?

  什么叫做端、曲呢?凡是想做好事,决不可被耳目所迷,随世俗见解,应从内心隐微处,默默审察,是不是纯粹从济世利人之心出发。如果这样,那就是端。假 使有一毫沽名钓誉的媚世之心,那就是曲。完全是爱人之心的,就是端,行善而有一毫牢骚愤世之心,就是曲。纯是敬人之心的就是端,有一毫玩世不恭,侮弄世人 之心的就是曲。这些都应该详细分辩的。

☆ 什么叫做阴、阳呢?

  什么叫做阴、阳呢?凡做了一件善事,为人们所知道的,叫做阳善;做了善事别人不知道的;这叫做阴德。阴德能转变自己的业力,能获得意料不到的幸福。阳 善可得善报,并享受世间的名誉,被人称誉,美名远扬也是福,但必须名符其实;若是享大名,而实际上却没有真实德行的,就往往会得奇灾大祸。相反的,没有过 咎的人而横被恶名的,他的子孙却往往会发达起来,所以阴阳之间,是很微妙的啊!

☆ 什么叫做是非?

  什么叫做是非?鲁国的法率规定:鲁人有从诸侯那里替别人赎出姬妄,都得受政府的赏赐。子贡因为自己富有,赎了人而不受赏赐。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极不高 兴地说:"子贡做错了事啊!要知道圣人做的事,是可以移风易俗的;他的教导是可以为人作榜样,推行于百姓的,不只是求得自己一时的快意。如今鲁国人富的 少,穷的多,如果以为受政府的赏赐为不廉,为不清高,怎么还会有人肯替别人相赎呢?从今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向诸侯那里替别人赎人了。"
  有人失足落水,子路救了他的命。这人牵了一只牛谢子路,子路把牛接受下来。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以后,各国就会有许多能够勇于救难的人了!"
  照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赐是好的表现,子路受了别人的牛是不好的。可是孔子却赞美子路而斥责子贡。可知所行善事的功过得失,不应光从事情的本 身来看,还得看它的影响及于当时和以后的,是利还是害,来加以区分和定论的。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 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但这是从是、非一点而论;其它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都是应该考虑决择的。

☆ 什么叫做偏、正呢?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有一位吕文懿公,他辞了宰相的职位,告老返乡,人们都非常尊敬他。有一次,有个乡下人吃醉了,当着他的面,把他痛骂一顿,懿公 无动于衷,面不改色,对他的仆人说:"吃醉了酒的人,不必与他计较。"把门一关,就避开了。过了一年以后,这个乡下人犯了死刑,关进监狱。吕公才懊梅地 说:"假使我当时稍与计较,把他送进衙门惩戒一番,是可以做到小惩而大戒,就不会害他犯死罪了。我当时只顾自己存心于厚道,想不到却养成了他的罪恶习性, 竞到了这样的地步。"这是以善心而做了坏事的一个例子。
  还有以恶心而做善事的,如某一家大富户,有一次逢到荒年,穷人们白昼公开抢他家的米。他向政府去告状,政府不肯受理这件案子。穷人们因此更加嚣张。他 就私自执行,把抢米的拿办困辱,人心才安定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乱了。善者为正,恶者为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善心而行恶事,这是正中之偏,以恶心而 行善事的,是偏中之正,这是人所不知的。因此,做一件事,应把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看。

☆ 什么叫做半、满呢?

  什么叫做半、满呢?从前有一个女子来到佛寺,想要布施供养,可是身边只有二文钱,就把这二文钱捐献了,寺里的方丈老和尚亲自替她仟悔。后来这个女子选 进王宫,享受富贵,带了几千两的银子,又到这所佛寺来布施。老和尚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就算了。这女子就问老和尚,我当初布施二文钱,老师父亲自替我仟 悔,今天我布施数千两的银子,老师父倒不替我仟悔,这是什么缘故呢?老和尚说:"以前的二文钱;钱虽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亲自代为仟悔,不足以报德; 今天钱虽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的恳切,所以我派别人代为忏悔就可以了。"这是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的道理。


  汉钟离传授丹法给吕祖。这丹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吕祖问道:"以后还会还原变成铁吗?"钟离说:"五百年后,当恢复本质。"吕祖说:"这就害了五 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学这样的法术。"钟离心中暗喜,说:"修仙要积三千功行,你这一句话,三千的功行已经圆满了。"
  还有行善而心无所有,不见有人、我及所施之物的,这叫"三轮体空",也叫一心清净,能这样行善的,就是所施的只有一斗米,也种无边的福,一文钱也可以消千劫之罪,所有善行都是圆满。倘使心着于善,斤斤计较得失,虽然布施了万两黄金,也仅止于半善罢了。

☆ 什么叫做大、小呢?

  什么叫做大、小呢?从前卫仲达做官时,被摄引到冥司。冥司命下属官吏检呈有关他的善恶记录。但见恶录盈庭,而他的善录,仅如筷子大小罢了。取秤来秤, 那盈庭的恶录反而比筷轻,而像筷子大小的一束善录反而重。仲达说:"我的年龄还不到四十,哪有这么多的过恶呢?"冥官说:"一念不正即是恶,不一定要做。 "因问善录轴里所记的是什么。冥官说:"朝庭曾计划兴建大工程,修三山石桥(这在封建时代要拉民工去服役的),你上疏拦阻,这轴里就是疏稿。"仲达说:" 我虽谏阻,但是朝庭没有采纳,于事实上无所补救,我能有这样的善功吗?"冥官说:"朝廷虽没有采纳,但你的存心是为万民着想的。倘使朝廷接受了,那你的善 功就要更大了。"所以凡是存心为天下国家着想的,那善虽小而大,倘使为了自己一身打算的,那善虽多也是少了。

☆ 什么叫做难、易呢

  什么叫做难、易呢?先儒说,克已须从难克制的地方去下手。孔子论为仁,也说,应从难处去做。在此必须象江西舒翁那样舍了二年仅得的工资代别人偿还了官 银,保全了一家夫妇免于离散。又如邯郸张翁那样,舍了十年所积蓄的钱,代别人还清赎银,救活人家的妻子,这都是所谓难舍处能舍。又如镇江靳翁老来无子,他 的妻子给他买了一个少女作妾。他不忍以邻家的幼女为妾,而送她还家,这是难忍能忍的事.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福报也是很厚的。见是有钱有势的人,如果他要立 功积德,却是很容易的。易而不做,这是自暴自弃;贫穷的人做福很难,难而能做,这才算是难能可贵。


☆ 随缘济世的事业,门类很多

  随缘济世的事业,门类是很多的。举其大纲约有十条: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佛法。第九、敬重师长。第十、爱惜物命。

☆ 一、与人为善

  一、与人为善:从前舜在雷泽地方,见有捕鱼的人互相争夺有利条件,对于强横的,他不批评他们的过失,而对那些肯退让的人,则加以表扬称赞,同时,他自 已也参加捕捞,并以身作则,把好的地段让给别人。一年后,大家被此之间,都肯相让了。象舜这样聪明的人,岂不能讲一句教训别的人话吗?可是他不用言教,而 以身教,自已做榜样给别人看,来转变别人的思想,这正是良工苦心哩。我们生活在世间,不可以自己之长来掩盖别人,不可以自己的善来比较形容别人的不善,不 可以多能而困惑别人的无能。人要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到别人的过失,要包容而遮盖它,一则,使他可改,二则,使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见到别人有些微长 可取,有细小善处可以录用的,就应毅然舍已而从之,表扬而赞美之。在日常生活中发一言,做一事,都要不为自己着想,都应从带动大家向上向善,形成好风尚, 从这一方面做,那么,效益便伟大了。

☆ 二、敬爱存心

  二、敬爱存心:君子和小人,就其形迹来看是很容易相混的。只有一点存心处那善恶是绝对不同的,就好比黑与白完全不相同了。所以说:"君子所异于人者以 其存心也,"君子的存心只是爱人敬人,因为人类有智愚贤不肖,有亲疏贵贱,万品不齐,哪一个不是我的同胞,我的一体?因此对他们应当要敬爱。爱敬众人,即 是爱敬圣贤,爱敬佛菩萨。《华严经》说:"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诺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为圣贤佛菩萨的志愿,是要一切众生 离苦得乐,各得其所,能敬爱一切人,即是和圣贤佛菩萨同一志行了。

☆ 三、成人之美

  三、成人之美:玉含藏在石头里,被人抛弃,它就等于瓦石,如果加以开发、雕刻、琢磨,就成了宝物。所以当看见别人做了一件善事,或这人的志愿颇有可 取,他的天资是堪以造就的,都应该提拔他、奖励他、推荐他、或给他设法维持,或替他剖白冤抑,务使这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
  大抵人们都不喜欢与他性情或宗旨相反的人。由于善的人比较少,不善的人比较多,因此,少数的善人所做的事,往往遭到多数不善人的攻击。而且有些豪杰, 在细小形迹方面不很注意,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非议和指责。所以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毁谤。这就需要以维护和成全,这是盛德的事啊。

☆ 四、劝人为善

  四、劝人为善:既然做了一个人,哪一个没有善良的心呢?只是为了追求利乐,而所追求的又没有止境,于是容易使人失足堕落。因此,与人相处,应该方便地 指引他、警惕他、拨开他的迷感,使他回复善良的心。譬如长夜大梦,使他一觉惊醒;又如久陷烦恼,拔出他到清凉的地方。如能这样,给人的恩泽最深,功德是很 广大的。
  古人说:"一时劝人以口,百日劝人以书。"以口劝人如对症发药,收效虽易,可是所及到的不远不广,以书劝人普及广泛而时间久远,造福无量。两者应该同 时进行。有了机会可以劝说的而不加劝说,这是失人;不能劝的硬加劝说,这是失言。在这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加以慎重考虑。有智藏的人是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的。

☆ 五、救人危急

  五、救人危急:遭到不幸的灾祸,这是人生道路上所难免的事.对这些不幸者,应该象自己遇到不幸一样,急予解救,或者多方设法伸雪其冤屈,或从各方面救济他的围厄。崔子说:"惠不在大,济人之急可也。"这是说;恩惠不在于大小,只要能解救他的急难可也。"

☆ 六、兴建水利

  六、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一地,大而一省一国,凡有关群众福利的事,应该紧急兴建。如开水渠导水,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见随闻向人加以劝导,自己协办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苦,任劳任怨,务使经办的事业获得成功。

☆ 七、舍财作福

  七、舍财作福:佛教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只是"舍"的一个字罢了。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而财能换取衣食,所以施财为最重要。我能舍 财,内以破自己的怪吝心,外以济人的急难。舍财,开始会有些勉强,到后来就会成了习惯。这是最可以洗涤内心的私情积垢的啊!

☆ 八、护持佛法

  八、护持佛法:佛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如果没有佛法,就不可能知道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道理,也就无从脱离尘网,往生净土,乃至究竟成佛。所以凡见到佛菩萨的圣像和经书,都应加以敬重。更应该弘法护教,上报佛恩。那功得是特殊优胜的。

☆ 九、敬重尊长

  九、敬重尊长:家有父兄,国有领导,以及年高,德高、位高、识高的人都应该对他们加以尊重.在家奉侍父母要做到和颜悦色、柔声和气,养成习惯。在社会上工作,要尽职负责,尊重领导,对社会国家做出贡献。试看忠孝的家庭,他的子孙是没有不发达昌盛的。

☆ 十、爱惜物命

  十、爱惜物命:人类之所以为贵,就是因为有恻隐的慈悲心。如见到动物被杀的时候,恻然有动于衷,内心有所不忍。孟子说:"君子远庖厨。"也是因恻隐之 心不忍见到或听到生物被烹宰的惨状。所以前辈由四不食之戒做起。待藏心渐惭增进,不特杀生当戒,而且对蠢动含灵,都应该委曲防护它。因为它们都有性命,都 是贪生怕死,和人们是相同的。推已之心,以及一切动物,实行素食、戒杀、放生都是功德善行。
  善行无穷,是难以尽述的。由此十条而推广开去,那万物就可以齐备了。

四、谦和的效益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中,都详明肯切地告诫我们,谦虚是进步受益的基础,而骄傲自满是堕落失败的阶梯!《易经》里的谦卦中六爻都吉。《易经》"满招损,谦受益"。谦和骄真是祸福关头,不可不慎啊!

  我每次结伴投考,往往见到寒士将要发达,必有一段谦光洋溢,虚怀克制自己的景象。可知谦抑的人心气愈收敛,光彩便愈焕发。

☆ 惟谦受福

  辛未年,我赴省考举人,我们嘉善县参加考试的共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纪最轻,他的态度极其谦虚。我对费锦坡兄说:"此兄今年必定登科"他问我:"你怎么 知道呢?"我说:"惟谦受福。你看十人之中,哪有信实厚朴、不敢先人,如敬宇的态度的?哪有恭敬对人、一切顺受、小心谨慎,如敬宇的态度的? 哪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的容量的?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岂有不发达之理呢?"到了开榜,敬宇果然登科了。

☆ 谦虚得福

  丁丑年,我在北京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的态度非常谦虚,跟幼年时的他大不相同。李实岩为人很爽直,有时当面批评他的不是。只见开之平怀顺受,没有 一句反驳的话。我对他说:"福有福的开端,祸有祸的预兆,此心真的能做到谦虚,表现在行动上,这是得福的开端,你今年可决定及第的了。"过了不久,果然如 我所说。

☆ 不发怒而登科

  赵始峰山东寇县人,童年就举于乡,可是过了很久,还没有及第。他的父亲任嘉善县的主薄。他随着父亲到任,仰慕钱明吾学问的渊博,把自己的文章拿去向他请教。明吾把他的文章都涂抹了。赵不但不发怒,而且表示心服,完全接受。到了明年,赵就登科了。

☆ 谦和而前途光明

  壬辰年,我到北京觐见,遇着夏建所,见他心气和平,谦光动人。我对其他的友人说:"一个将要发迹的人,福虽未至而慧先发,智慧一发,那轻浮的就转变为诚实,平时放肆的也就自然收敛了。建所的态度这样地谦和,他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了。"及至开榜,果然中了。

☆ 心气不平极了,文章怎么写得好呢

  江阴张畏岩,学识很渊博,善于作诗文,在文人学士中颇有声誉。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寄宿在佛寺里,发榜没有他的名,就大骂考官瞎了眼睛。当时有一道人在 旁微笑着。张就迁怒到他,道人说:"相公的文章,一定做得不好的"。张听了更是火冒三丈,就斥诉他:"你没有见过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写得不好呢?"道人 说:"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和平,现在听到了你在骂人,满腹牢骚,心气不平极了,文章怎么写得好呢?"张感到他的话有些道理,因而屈服,就向他请教.

☆ 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道人说:"一个人要考中,全得靠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做得好,是无益的。你今后需要自己做个转变"。张问道人:"既是命定,怎么能够转变呢?"道人 说:"所以形成现在之命的是前世的业报,业报是自己所作的,创立今后的却在于你自己啊!只要尽力做善事,广积阴德,有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是穷人,有什么办法呢?"道人说:"善事阴功都由心造,常存善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为什么不责自己不奋勉努力,而反骂试官!张很佩服道人的话。从此痛改前非。一切有益于人的善事,每天努力去做,因此品德日增。
  丁酉年梦到一所大的房屋里,得试录一册,其中有好多行是空白的.于是他问旁边的人。有人说,这是今科的试录。张接着又问:"为什么有这许多缺名呢?" 那人回答说:"阴间对于科第每三年作一次考核,要积德而没有过失的才有名。如这一册中所缺的,都是本该中试,因新近有了缺德的行为而被删去了的。"后来又 指着一行说:"你三年来持身很谨慎,有可能填补这一空白的,你要好好自爱啊?"在这一科,张畏岩果中一百零五名。

☆ 趋吉避凶 自己作主

  由此看来,趋吉避凶,这是断然由我自己作主的。因此,须要自己约束行为,丝毫不得动恶念、行恶事,这样才是受福的基础。凡是骄傲自满的人,必非远大的 人才。即使发迹,也是不得长久受用的。稍有见识的人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况且只有谦虚才有机会受到教育,从而能得到无止境地进步.因此,谦是求学 进德所必不可少的啊!古人说:"有志于功名的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要念念谦虚,时时方便,无微不至,这样就 自然转变业报,造福由我自主了!

后 记
科良

袁了凡先生略传

袁了凡先生,姓袁,名黄,字坤仪,江南吴江人。他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之数理、星命之学、堪舆之道、律吕音乐、数学算数、水利、兵备无不获得 心得,并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训》即其戒子之文。明朝隆庆四年为举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宝坻县长、兵部职方司主事、军前参赞、督兵等职。享年七十 四岁。明熹宗追赠“尚宝司少卿”。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