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了.知道谁也说服不了谁

来源: 目饵 2008-08-03 15:26: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87 bytes)
回答: 隔行如隔山, 能说说你做哪一科的吗?目饵2008-08-03 09:03:19
就针对你所说的,以我的理解说几句, 你看了的话让你说最后的话.

“做为中药的基础性研究有些用处,试验快,花钱少。但是在细胞培养体系上的实验往往容易放大了药的作用,证明一种药无效比有效更可靠一些,因为吃下去的药未必就能够接触到有问题的细胞和组织,也有可能被代谢成另外的成分,这样导致一些在细胞培养体系上选出的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上只有微效,所以还是以临床试验结果才是比较准。另外, 这种在择要中只说显著水平不说平均值的做法也不恰当,显著水平并不代表程度的真正差异。”
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 但我看到的是近二十年来, 中医药在现代化方向的努力, 周先生是中国医疗界(包括西医)公认的血液病专家, 在你看来离名医差远了, 那只能说中国在至少在血液病上是朝中无人了. 你所指出文章中的不足, 足以说明中国在行业基础研究的中存在着太多的薄弱环节. 今后需要更多地重视这类问题. 因为我自己做中医针灸, 在这个行业中我看到的是在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从九十年代后期的文章论文,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进步. 对于中国的医生,如何在科学研究上和国际接轨, 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只能说是中国的国情了. 因为这种现象,同时存在于中国的各类人文科学之中.
会有机会把你的上述意见告诉他, 听一下他的意见.


你的下面几段牵涉到的问题太大了. 让我来试着说一下我的观点.
很久以前,我就说过,中医药如果想要继续发展, 只有老老实实回到实验室中去才可能有进步. 这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中, 却有很大的困难.
打个比方吧, 九十年代初期,对于人参的研究, 认为其中只含有无效成分——多糖类,所以被认为是中医夸大了作用,而被束之高阁;但现在找到甘油果糖,香菇多糖,1、6二磷酸果糖等多糖类西药被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但是没有任何人为人参平反. 这还只是单味药.
中药需要进入实验室, 而且大陆也在朝这个方向走. 但以今天的科学认知水平, 能够完全解开中药之迷吗? 可能在科学界都有不知道多长的路要走.

医学上的理论体系, 是用来解释人体规律与指导临床实践的.
中医的理论, 实际上包含了3种因素在里面,.一个是前人所发现的人体规律,它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医学, 一个是人文因素,还有就是古代哲学思想. 其中只有第一个是含有价值的医学. 所以中医药的发展, 有着如何把有用的医学部分提炼出来,而去其糟粕 经过科学研究,而造福大众, 那也许会有一种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出现而代替先行的中医理论.
在目前情况下, 如何临床上使用中药, 在没有更好的理论可以代替的情况下, 中医现行理论是个基本的参考.当然我们要看到中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 同样,中国政府在近二十年的努力, 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类>, 明确指出各个草药的药性, 与使用禁忌等, 在我看来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对于有太多的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 我觉得一个是管理的问题. 一个是病人本身应该付起一部分责任.
打个比方吧, 美国西医的误诊率大约是百分之五十吧, 让误诊了, 还是应该的. 他们讲科学呀. 所以病人自己要多学习, 才会减少错误或受骗的发生.
而对于中医因为管理的问题,, 更容易让人利用. 如果你要看中医,去上海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话,一般医生都会事实求是的跟你说他能不能治, 预后如何. 没有人会跟你说是包治百病的.
有人打中医的名号行骗, 我觉得这不是中医的错. 就象网络行骗现在很厉害了吧, 同样不是英特网的错一样.
还有很多可以聊, 可是我的啤酒都热了. 先得喝点了…

最后说中医存在很多问题, 我们是要把精华提炼出来利用, 还是一棒子打死, 不管站在哪一边, 任务都是很艰巨的. 见仁见智吧..

所有跟帖: 

没关系,能了解对方的观点就很受益了。我也不同意将中医打死, -贪玩- 给 贪玩 发送悄悄话 (403 bytes) () 08/03/2008 postreply 16:48: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