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前我借着回国探亲的机会,顺便在故乡山东一个中等城市的人民医院“体检科“做了一次“健康查体“。现将我的经历与体会与网友、朋友分享。
一、我为何选择在中国做健康查体
之所以回国体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我在美国居住地有固定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每年都会定期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指导我进行例行健康体检。今年由于一些原因错过了常规检查。
2. 近年来,网友和朋友向我咨询关于回中国做健康体检的相关事宜,但因为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无法提供有益信息。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自尝一尝”。于是这次也顺便“搂草打兔子”,亲身体验一次,以便“现身说法“。
3. 听说中国的医院健康体检价格相对便宜,即便在美国无法用医疗保险报销,这项费用仍然是可以接受的。
4. 在中国自费体检不受保险公司的限制,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由选择检查项目。
基于这四个理由,我决定亲自体验一番,成为一个“大白鼠”。
二、健康查体的实际经历
健康查体的前一天,我拨打了医院体检科的电话,说是体检要先来医院预约。于是我来到医院的体检科。我询问前台穿着白色制服的护士,:“我想做一次健康检查,应该如何办理?” 护士递给我一本像餐厅菜单一样的“套餐清单”,告诉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体检项目。我翻看了一下清单,心里有些困惑:这么多选择,我应该选哪一套餐呢?护士的回答是:“如果看得懂就自己选,如果看不懂,可以先预约,到时候来体检时再向医生咨询。”我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一个画面:医生耐心地询问我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告诉我需要做哪些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于是,我愉快地预约了第二天早上的健康体检。
然而,现实与我预期的完全不同。第二天,我到了医院后,发现前台的医生并不给我任何具体的建议。说:如果你是自费体检,所有的项目都需要自己选择;如果是公费体检,医生则会根据单位的要求为你决定体检项目。我根据以往的体检经历,选择了血常规、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项目,并加做了腹部B超。总共消费了781元人民币。所谓的“健康体检”更像是一个走过场的过程。医生简单地问了我一句:“你有什么病吗?”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他便指着我的胸口,示意我去做心电图。大约有一大群人排着等着他,因此他也只好匆匆忙忙地处理每个病人。接下来,我去做B超时,场面有点儿“诧异“。检查时,我被叫进检查室,发现另一位病人还躺在检查台上未起身,床单也没换,便让我躺了上去。医生递给我几张张卫生纸,在我腹部涂抹了超声波凝胶后便开始了检查。整个过程结束后,我还在擦拭身上的凝胶,另一位病人已经站在我旁边等着了。
这次体检的过程与我在美国的体检经历截然不同。但我完全理解,候检的人群排着长队,也难怪医生们“快萝卜不洗泥”。理解这是国情也是医院的“院情“。
三,中国 VS 美国健康查体优劣比较
体检规范性
美国的健康体检遵循严格的医学标准和循证医学原则,体检项目的选择基于个体健康的风险评估,且诊疗流程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彰显个性化,人性化,医护人员和病人都特别重视病人隐私。相比之下,中国的健康体检在这些方面较为“松散“体检中心的服务内容和质量差异较大,容易导致“低价促销”、“过度检查”等现象,患者的权益难以保障。
体检费用
美国的体检费用普遍较高,且过程复杂,需提前预约并耗时较长。但由于费用高,患者往往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服务。中国的体检费用则相对较低,且某些体检中心推出了“优惠套餐“,吸引大量人群。尽管价格便宜(按美国平均收入水平),但服务质量和专业性规范性并不总是与费用成正比。
服务态度
在服务态度方面,美国医护人员通常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体检过程较为细致、专业、特别尊重病人隐私保护。中国的体检机构常常表现出“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缺乏细致的关怀和专业性。
个性化和风险评估
美国的健康体检侧重个性化,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年龄、家族病史等因素来定制体检方案,从而确保每项检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而中国的体检则更多是“标准化”检查,缺乏根据个人情况的深入评估。尽管中国的体检内容较为全面,但是否符合每个人的健康需求仍是一个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比中美健康体检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国在硬件设施上差异不大,但在规范性、个性化、费用、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美国的体检注重专业性和个性化,虽然费用较高,但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中国的体检虽然价格较为亲民,但由于行业不规范,检查质量和服务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中国医疗体检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可能会朝着更加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里我特别说明,我毫不怀疑中国医院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毫不怀疑中国同道们都水平。我自己还会“顺手牵羊“回国来体检的。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