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现代解释

在一些中医微信群里,传统中医师(只强调传统,认为中医师不需要现代医学知识,反对中医药的现代研究)和现代中医师(不仅学习过传统中医药,还接受过现代医药学研究训练, 跟进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和药理等知识)不断争辩讨论的话题。笔者之前介绍过针灸与经络,现在再展开介绍一下经络的现代解释。

经络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中最引人入胜又充满挑战的领域。

目前,科学界尚未找到一个与古典经络描述完全一致的独立解剖结构。因此,“经络的现代解释”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科学假说集合,从不同角度试图阐释经络的实质和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以下是几种主流的现代科学解释和研究方向: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最主流的解释)

这是目前被最广泛接受的解释。该学说认为,经络的功能与人体已知的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和免疫调节网络的功能高度重叠。

  • 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许多经络的循行路线与周围神经的分布非常相似(如手厥阴心包经与正中神经)。

穴位往往是神经末梢、神经束或神经分支汇集的地方。

针刺的“得气”感(酸、麻、胀、重)主要是通过刺激深层感受器和神经纤维实现的。

经络的传导效应可以用神经反射来解释(如体表-内脏反射,刺激体表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内脏功能)。

  • 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关系:

针刺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中枢(大脑和脊髓),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轴,释放多种激素(如内啡肽,一种天然的镇痛物质),从而实现对全身的调节。

研究证实,针刺可以调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这解释了针灸如何起到抗炎、增强免疫的作用。

此学说认为,经络并不是一个未知的独特解剖结构,而是古人对人体整体调控系统的直观、整体性的描述。这个调控系统的现代医学名词就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文献参考:Liang J,. Study on the Central Neural Pathways Connecting the Brain and Peripheral Acupoints Using Neural Tracers (利用神经示踪剂研究连接大脑和周围穴位的中枢神经通路). CNS Neurosci Ther. 2025 Aug;31(8):e70554. doi: 10.1111/cns.70554. PMID: 40762123. 

摘要:近年神经解剖学与功能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为外周感觉结构与中枢神经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连接提供了实证支持。研究表明,刺激特定穴位可激活传入神经通路,进而调控丘脑、体感皮质、边缘系统及脑干自主中枢等脑区的活动。例如,功能磁共振(fMRI)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与合谷穴可激活下丘脑与伏隔核,同时抑制喙前扣带皮质、杏仁核及海马复合体的活动。

 

2. 结缔组织筋膜学说

近年来,这个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研究发现,大量的穴位和经络循行路线位于筋膜组织,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富集的层面。筋膜是一个遍布全身的连续性网络,为“经络是通道”提供了结构基础。

筋膜富含神经、血管、淋巴管和多种感受器。针刺筋膜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物力学信号和电信号,并通过这个网络进行传导,影响远端的生理功能。

证据:解剖学家发现,80%的穴位与筋膜中的“结缔组织聚集点”重合。

结论:此学说认为,筋膜网络可能是经络的生物学结构基础之一,是信号传导的“物质通道”,而神经血管等则是在这个通道中运行的“功能组件”。

 

3. 低流阻通道与间质液传输学说

一些研究通过物理方法发现,在经络的循行线上,组织间的流阻(液体流动的阻力)较低,可能有利于间质液(细胞之间的液体)的流动和一些化学物质的传输。

证据:科学家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发现注入穴位的示踪剂会沿着经络的路线扩散,而不是向四周均匀扩散。

这些低流阻通道可能成为运输生物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的“高速公路”。

结论:这为“运行气血”提供了一个现代生物物理学的视角,即“气”可能部分包含了在低流阻通道中传输的信息和物质。

 

4. 生物电磁场与能量信息学说

该假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和电磁场的优势传导通路。

证据:经络和穴位的皮肤电阻特性与周围组织不同(穴位往往是低电阻点)。

人体本身会产生生物电磁场,而经络的走向与电磁场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

针刺可以改变局部和整体的电磁场分布,从而影响细胞功能。

结论:此学说将“气”部分理解为生物能量(电、磁、光)的流动,而经络则是引导和汇聚这些能量的“电路”。

 

总结

古典中医概念 - 可能的现代医学对应与解释

经络 - 一个功能性的调控系统,其解剖基础可能涉及神经网络、筋膜结缔组织、低流阻通道等多重结构,而非单一实体管道。

气血 - 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包括神经信号、激素、免疫因子、间质液、生物电等。

穴位 - 功能的敏感点或放大器。是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筋膜感受器富集的特殊部位,刺激此处能高效地调控系统功能。

针灸作用 - 通过物理刺激(针刺)激活了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引发了一系列自我调节和修复反应(如镇痛、抗炎、调节功能紊乱)。

目前的科学共识:

经络的实质很可能是一个以已知解剖结构(神经、筋膜、血管等)为基础,以未知方式组合和联动形成的复杂功能调控系统。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出了这个系统的运行规律(即经络理论),而现代科学则正在用自身的语言和方法,逐步验证和诠释其科学性。

这并非否定经络的存在,而是为其找到了更坚实的现代生物学基础,证明了中医理论的超前智慧。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