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心理健康 司徒
年过六十了,常常和一些同龄的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大家不是退休了,就是半退休的状态。谈话里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财务安心”——钱够不够用、怎么安排,常常成为心头的忧虑。
有人担心:“万一活得太长,钱花光了怎么办?”
有人问:“是不是该买年金才安心?”
也有人其实积蓄不少,却总不敢花,怕将来会不够。
我也见过一些很有钱的病人,到年纪大的时候,房产、地产很多,收据、契约一大堆,却不知道怎么处理,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拥有什么。这同样不是理想的状态。
从统计来看,很多人在退休二十年之后,钱不但没花光,反而比退休时还多。这说明,担忧往往大于现实。
另外,还有一个研究:一些拥有五千万美元以上资产的人,在退休时依然觉得,手里的钱还要再增加一半才够用。而在几十万到几百万的人群里,很多人也说需要翻倍才行。——这现实吗?
所以说,如果你的财务状况在平均水平或以上,晚年真正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其实很小。
六十岁以后,过度担心未来的贫穷并不明智,因为更大的风险是疾病:退化性疾病、肿瘤、各种重症,这些比缺钱更容易夺走生活品质与自由。
真正的财务健康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追求平衡:理解金钱,合理使用,并以平和的心态生活。金钱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需要畏惧的主宰。
我也常常想到心理学的问题。荣格说过:人的前半生主要是建造坚强的自我,后半生则要学会把那种外在的、自我防卫的面具撕掉,回到内心,寻找真正的自己。
幸福感,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幸福感 = 你所拥有的 ÷ 你的期待。
所以,有时候适当地把期待控制在一个现实的范围,珍惜你已经拥有的,就能感到更幸福。
同时,人也活在两个领域:一个是 动物本能的领域,追求享乐、食物、性关系、生活趣味;另一个是 神圣本质的领域,追求心中那个最好的自我、理想与意义。
短暂的快乐来自本能的满足,而更长久的幸福,往往来自那种神圣的向往与自我实现。
所以啊,钱要懂得用,要学会安心。让我们一起带着智慧,也带着轻松,去迎接下一个愉快的生活。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