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读必修科,后二年作研究课题。三年期间没看过一个病人。 在六年研究生期间没看过一个病人。博士毕业后留在大学医院工作,立即升迁为主治医师”
我不了解医学教学和培训的过程,相信甜医生的专业评论。目前的问题大概就是,医学博士刚毕业的,其实并没有多少年的诊治经验,那能不能完成目前的博士课题研究后,加上3-5年临床诊治经验,才能授予“主治医师”?或者说,“主治医师”是临床资格,评定依据临床经历而不是学历高低? 评级中有哪些量化的指标可以维持“主治医师”的资质?一个县级医院的“主治医师”与省级大医院的“主治医师”区别在哪里?
甜医生的建议:“7。 禁止药物和医疗器具的回扣,8。 提高医生执照考试难度,全国范围内竞争上岗,9。提高医生工资,禁止收受病人红包。”用心肯定是好的,但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主观因素太多。
医生的工资怎么去界定“高”与“不高”?新西兰的奥克兰 (Auckland) 和澳洲的悉尼 (Sydney) 家庭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 年薪在40万刀 (NZ$400k or AUS400k) ,我认为是严重偏高的,理由是他们的每天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付出,与当地其他行业专业人员需要的技能和付出相比,不相称, 特别是很多家庭医生的服务明显偏离了这个职业的社会需求。家庭医生的社会需求是服务社区病人,应该以病人的需求来提供服务,但是,在 奥克兰 (Auckland) 和悉尼 (Sydney) 周末、节假日和上午8点前下午5点后,基本上就找不到开业的家庭医生了,看家庭医生要提前2-3天(甚至一周)提前预约,病了就自己在家熬着,而家庭医生早9晚5上班下班不管社区居民的看病需求,至于大医院的急诊服务,就更不用说了,要急诊的话,自己买私立医院的医疗保险吧。这里的医生常常要罢工要求提高工作,我就有疑问,他们到底想要多少工资?他们想要的工资额度是怎么估算的?要多高才能满足?要多高他们才会关心社区居民的看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