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预测下一次大流行吗?
2020年,新冠疫情让整个世界像按了暂停键。城市封锁、航班停飞、学校关门、股市熔断、马拉松取消、婚礼延迟、奶奶的视频通话变成了例行问候……
人类这才意识到:我们并没有为一次“全球大流行”做好准备。
问题随之而来:如果有“下一次”,我们能提前知道吗?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预测下一次大流行吗?
第一章|大流行到底是什么?
我们得先搞清楚,大流行(Pandemic)不是说“一个人感冒、全班发烧”,那是小打小闹。
大流行的关键词有三个:
1. 全球范围(全球都受影响)
2. 传播性强(很容易人传人)
3. 影响严重(健康、经济、生活全中招)
历史上著名的几次:
•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全球死了超过5000万人。
• 2009年的H1N1猪流感,虽然致死率低,但传播面广。
• 2020年的新冠,至今我们都还在“后遗症”中生活。
所以我们不是没见过“黑天鹅”,而是每次都被打得措手不及。
第二章|我们真的完全没预警吗?
其实不是。
早在2003年非典之后,科学家就发出过警告:野生动物病毒“spillover”(溢出)进入人类社会是迟早的事。
比尔·盖茨2015年就做过一个TED演讲:“下次灾难不是战争,而是病毒。”但没人重视。
新冠前几个月,有个“全球大流行模拟演练”叫Event 201,居然模拟的是一个来自蝙蝠的冠状病毒在全球传播……像预言一样。
可惜,现实中的我们,看到警报灯亮,却没有踩刹车。
为什么?
• 政治优先级不高(没人想为“可能发生的事”花钱)
• 预警信息碎片化(数据藏在不同国家、不同系统)
• 公众不关心(毕竟又不是明天就来)
所以,并不是我们没“能力”预测,而是我们没“意愿”预测。
第三章|科学上,能不能真的“预测”一次大流行?
先说一句真话:像地震、流感这种事,想“精确预测”时间、地点和病原体,目前还不可能。
但我们能做的是:“风险预判”。
科学家有几种方法:
1. 热点地图(Hotspot Mapping)
他们研究哪些地区最容易发生“病毒溢出”。比如:
• 人和野生动物接触多的地方(东南亚、非洲、南美)
• 畜牧业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方
• 森林砍伐、城市扩张的新兴地带
这些地方就是“潜在出事地点”。
2. 病毒监测网络
有一些组织正在采集蝙蝠、鸟类、猪、骆驼等动物体内的病毒样本。
比如:PREDICT计划就发现了超过1000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毒”。
它们像是“沉睡的敌人”,虽然现在不传播,但一旦有突变,就可能“上岗”。
3. 数据驱动模型
科学家用大数据建模:
• 交通流量(病毒怎么传播)
• 气候变化(哪些病媒会扩张)
• 免疫漏洞(哪些人群最脆弱)
比如Google Flu Trends曾经尝试通过搜索词预测流感,但后来因为“过拟合”失败了。
这说明:模型有用,但不是万能。
第四章|AI和预测模型能帮上什么忙?
人工智能在这里其实挺靠谱。
比如:
• AI可以快速分析数百万条病原体基因序列,找出最危险的突变模式。
• 它可以扫描社交媒体和新闻,找到“异常健康事件”。(比如一个小城市突然发烧搜索激增)
• 它能追踪动物迁徙、空气数据、水源污染……形成“病毒风险图谱”。
更酷的是:
预测病毒突变。
哈佛、MIT等机构现在尝试用AI模拟病毒蛋白质结构,看它下一步可能怎么变异。这样疫苗研发可以“抢在病毒前面”。
虽然现在还不完美,但这条路绝对值得走下去。
第五章|预测之外,真正关键的是“反应速度”
假设我们明天就知道“非洲某地可能爆发一种新病毒”,我们会怎么做?
• 是第一时间派团队去采样?
• 向世界卫生组织上报?
• 启动疫苗原型设计?
现实往往是:
• 官僚推诿,怕影响GDP
• 媒体不敢报,怕造谣被罚
• 科研缺资源,启动太慢
所以很多时候,预测不是最大难点,响应才是。
就像开车看到前方堵车预警,你得踩刹车啊,不能继续加速还嘴硬说“假消息”。
第六章|我们个人能做什么?
听起来好像都是国家层面、大机构的事。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能影响“下一次”:
• 科学素养:少转谣言,信专业,不轻信“偏方”
• 理性消费:不乱吃野味,不鼓励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 关注生态:越多森林被砍,病毒就越接近人类
• 做信息中继站:当你发现异常现象,不要沉默,也别惊慌,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多做一点,我们就会比2020年更强大。
结尾:我们能不能预测下一次?
我想说,不能精确预测,但可以更好准备。
有句话说得好:
“危机真正考验的,从来不是预见力,而是行动力。”
下一次大流行是否到来,不全取决于病毒,而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学会“更聪明地活着”。
我们不能做“预言家”,但可以成为“响应者”。
愿下一次,我们不是看着世界暂停,而是提前按下“保护键”。
2025年4月6日
——写给那个希望世界更有准备的你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