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墨尔本的一家私立医院做了近十年护士。11月25日来华探望父母,目前仍在酒店隔离中。
回来3天,感悟良多。从和国内亲人和朋友的交流中,还是感觉到大家对新冠还是怕。国内上不了Google, 信息来源受到限制。听说了几个在方舱或从方舱出来后自杀的例子,真是病毒杀不死人,恐惧害死人。我还是把我在澳洲看到的写出来,希望能帮到大家。
从2021年12月,我在医院工作期间,用RAT (快速抗原检测)亲手测出的阳性不下10个,照顾过的阳性病人有50个,曾经一个早班就照看5个阳性病人。这些病人呢,都是中风、心梗、癌症或骨折,手术后或抢救过来后来我医院康复的。他们在救护车送来前,都是阴性的,但病房人来人往,家属也可以探访,有病人就有咳嗽、喉咙痛、发烧等症状,我们就按规定用RAT 测,阳了就测PCR 确认一下。2022年6月份前,还是尽量把阳性病人转到皇家墨尔本医院或其他公立医院的新冠病房,但有时要等1、2天的床位。6月份以后,新冠病房取消了,病人可以选择回家或继续在我们医院隔离满7天。这些病人虽然属于危险人群,但大都不需治疗,个别症状重的,医生会给开口服抗病毒药,极个别的会用Remdesivir 静脉注射。这一年来真是没见过特别重症的,也没见谁得长新冠。
(RAT-快速抗原检测大概10澳元一份,但是学校和工作单位都是免费发放的。都是咱们中国制造的。国内批发价6、7块人民币,零售据说要32元, 如果有误请国内网友更正。)
必须承认,新冠的传染性是很强的,一次4床的病人阳了以后,一、二天内,1~9床7个病人都是阳性。医护、理疗师基本人人都得过。工作量是增加不少,也有人员短缺。医院只能花双倍的钱请中介的护士来上班。也有病人不理解,骂我们。有个90多岁的意大利老太太,阳了,第一天说不舒服、喉咙痛,但还在等新冠床位。第二天,我穿着防护服去照顾她,她明显好多了,不肯隔离,一定要我把门给她打开,还说“我住在医院,又出不去,肯定是你(们)传给我的”。还有一个70多的老太太,本身有心脏病,总说自己喘不上气,但她的血氧量一直在95%以上,意味着她心肺功能没问题。但她一遍一遍地按铃,我们都受不了。但新冠病房又没床位,我们的护士长打了几个电话,才把她送到公立大医院的急诊了。
新冠传染性强,但基本都是上呼吸道症状。像发烧、喉咙痛、咳嗽、流鼻涕等,只有血氧饱和度(SaO2) 低于93%,才意味着可能是肺部损伤,需要治疗。
(这个血氧仪大概卖60澳元。隔离在家时,政府可以借你一个用。低于93%才需要医疗帮助。应该也是中国制造的.)
昨天看新闻联播,有个防疫官员提到目前中国的新冠是BF 7亚型变异株,传染性是1传21,说是要控制到1传1到2。意思是要继续封。感觉这个目标和手段都有问题,像用拳头砸,来解开一个结一样。
我的建议是:
1、普通人,该干啥干啥。上学、上班都行。不定期用快速抗原测一次就好,年初时,澳洲小学建议一周测2次。有症状还是测一下。阳了就在家隔离5-7天,同住的人也最好不出门。这样可以拉平曲线,不至于太多人同时得病。政府是发钱的,兼职给450澳元,全职给750。这半年不用隔离了,估计政府没钱了。但医院这样的工作人员还是要求7天不上班,可以请病假。
2、阳了的,就在家呆几天,多喝水,用血氧测一测。低于93%再打电话寻求帮助。
3、这样政府不用天天测核酸,天天拉人去隔离。政府的工作重点可以集中到保护高龄、有基础病或免疫障碍的人上。不知道政府有没有准备足够的抗病毒口服药,拜登吃的那种。澳洲大概42.5澳元,低收入人士6.8澳元。
4、家里有老人或病人的普通人,自己也注意些,尽量想着自己的老爸老妈。如果阳了,可以申请去隔离中心住几天。中国那么多方舱可以用上。墨尔本也曾经建了个隔离中心,没怎么用就关了。
大潮将至,谁能独善其身?特殊时期,大家一定要互相帮忙,互相安慰,隔离期间就爱东想西想,要和人有交流,用微信、Zoom说说话也好,谨防抑郁症。祝大家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