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你自己完全读懂了内经和伤寒吗?
好吧,说说《伤寒》。 39种传染病,包括在历史上横行的鼠疫、霍乱、疟疾、天花、流行性出血热等,《伤寒论》把这些称之为伤寒,没错吧?现代医学把这几种瘟疫的病原体分别是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疟原虫、天花病毒和汉坦病毒,既有细菌也有病毒和原虫,而《伤寒论》把这些微生物笼统称为风寒之邪。几十种传染病的病原、侵袭途径、病理各异,但在张仲景看来却很简单:自然界之风之寒,吹拂于人体,其衣厚者无恙,衣薄者易病,如此而已。
《伤寒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法则,并从外感热病扩展到一切疾病,成为万世不易的临床诊疗纲领。于是,后世中医不再费心费力去探索疾病真正的病因和病理,而是只需拜倒在老祖宗的神坛下。
《伤寒论》问世之后,中国瘟疫的防治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影响。瘟疫依旧史不绝书,死亡依然触目惊心。从1500年至1911年不到500年中,共发生大疫238次,平均两年就有一次。尤其明末清初的大瘟疫,惨烈程度尤胜于东汉末年,死亡在2000万以上。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在任何一次瘟疫流行中,有任何名医以神妙的医术降低过死亡率,更不曾有任何“上医”以传说中的“治未病”神术防止过瘟疫的发生。这种情况持续到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才发生根本改变。
1910年12月,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39679人。时俄、日均以保护侨民为由,以兵要挟,欲独揽防疫工作(对我中华上医的不信任)。清政府派出纯正西医博士伍连德(剑桥出身)为全权总医官主持东北防疫工作。伍连德熟谙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过程,采取了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连德的成功说明,在抗生素和疫苗发明之前,面对大爆发的传染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假设没有现代医学,张仲景们对病人一个一个进行辨证再施治,就算治一个好一个,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能精确辨证的神医?清代温病学被奉为《伤寒论》的发扬光大,但是并无实质进步。古人哪里能知道天地间还有一种看不见的“邪”叫做“微生物”,用经络、营卫、三焦辨来证去,折腾出再多的学说、再多的学派、再博大精深,还是无法消灭瘟疫。
鼠疫、霍乱、疟疾、天花等等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和成功的预防,最终依靠的是《伤寒》还是别的什么,真正治了这些“未病”的“上医”是谁,对于实事求是的人不用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