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91. 医生做科普,最难的是什么?
最近和“文学城”的一位网友交流时,对方问我:现在医生在网上做科普,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是应对铺天盖地的虚假信息,还是把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大家都能听懂?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仅该问医生,也同样该问大众:大家是否需要科普?需要怎样的科普?
在回答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讨几个简单却常见的疑问:
1. 看病要不要听医生的?答案其实很直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像家里电路出问题会请电工,医生同样是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群体,能够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给出明确的指导。因此,看病时我们当然应该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
2. 看病是不是所有时候都要听医生的?医生会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但是否遵循,最终是病人的选择。我常引用的一句话是:“最高质量的医疗,是让患者选择最符合其价值观、偏好和目标的治疗方案;而医生要确保这些决定并非出于无知或恐惧。” 在“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把所有可行的治疗方案和可能的后果都清楚告知患者。
比如,当我和某个病人讨论严重冠心病的治疗时,会介绍心脏搭桥、支架以及非手术治疗等所有选项,并解释各自的长期预后。作为医生,我会根据指南和临床经验建议心脏搭桥,病人在了解信息后,大多数会认同,但也有选择支架甚至拒绝手术的。这些选择都是基于病人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考量。
3. 医生喜欢什么样的病人?我不能代表所有医生,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欣赏思想开放、愿意沟通的病人,而不是偏激固执或者排斥的态度。不能像美国的两党之争:非黑即白、毫无包容。
我希望看到病人愿意接受与自己健康相关的新知识。有位工程师病人让我印象深刻,我给他讲解心衰的机理和治疗方案时,他不仅认真听,还能结合自己的背景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如今信息获取极其便利,上网就能搜索,甚至可以通过ChatGPT、Grok 等工具获取医学前沿的总结。我特别喜欢那些有准备的病人,带着问题来门诊,能够与医生在同一个频道上探讨。三十年前,这是很难想象的,那时能够去图书馆查资料的人凤毛麟角。我时常提醒病人:要珍惜这个时代,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同时也要善用医生的帮助,帮你“去伪存真”。
最后,再回到开头的问题:医生做科普,最难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最难的其实是——找到真正愿意聆听、愿意思考的受众。
医学科普并不仅仅是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更是把专业的智慧转化为大众能理解、能应用的常识。医生的使命,不只是治病救人,更是帮助大众在健康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减少恐惧与误解。
如果有人愿意停下来听一听,愿意带着信任与好奇心去理解,那科普就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一份关怀的分享,也是一种守护的力量。
(更多医学科普知识关注微信公众号:第二诊疗意见)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