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可能原因很多,当然应该先检查确诊,再考虑如何治疗

来源: 满地找牙 2012-03-07 10:54:3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5142 bytes)

三、血尿常见哪些疾病?
    1.泌尿系结石:其中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泌尿生殖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原发性肾炎:其中包括急慢性肾炎、局灶性肾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肾炎等。
    4.继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
    5.泌尿生殖系肿瘤:有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6.其他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游走肾、先天性多囊肾等。
    7.泌尿系损伤:各种化学物品或药品对肾脏的损害、磺胺类药物所致血尿等。

 

 

http://www.shenkang.org/case/shenyan/changshi/200704/2131.shtml

一、什么是血尿?
    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或仅偶尔有个别红细胞。如果尿液中进入血液,经离心沉淀后的尿液,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有2个以上的红细胞,称为血尿。

二、血尿的分类
  由于尿中进入血液的量不同,将血尿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当每升尿中含有1毫升以上血液时,尿则明显变红,重则呈洗肉水样或血色,称为肉眼血尿;若尿色正常,而仅镜下(显微镜下)检出红细胞达到血尿标准的血尿,称为镜下血尿。
  根据血尿的来源不同,又可将血尿分为初血尿、终末血尿、全程血尿。具体方法是进行尿三杯试验。取3个洁净的玻璃杯,患者每次排尿时,分为前、中、后3段排尿,分别排入3个玻璃杯中,若第1杯中为血尿,其余2杯正常,则为初血尿,提示尿液中血来自尿道;若第1、2杯中无血尿,仅第3杯有血尿,称为终未血尿,提示病变在后尿道、前列腺、膀胱颈和三角区;如三杯中均有血尿,称为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输尿管,或为膀胱内弥漫出血。

三、血尿常见哪些疾病?
    1.泌尿系结石:其中包括肾、输尿管、膀胱或尿道结石。
    2.泌尿生殖系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3.原发性肾炎:其中包括急慢性肾炎、局灶性肾炎、良性急性出血性肾炎等。
    4.继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IgA肾病。
    5.泌尿生殖系肿瘤:有肾肿瘤、输尿管肿瘤、膀胱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6.其他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游走肾、先天性多囊肾等。
    7.泌尿系损伤:各种化学物品或药品对肾脏的损害、磺胺类药物所致血尿等。

四、哪些肾性血尿需早治疗?
    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多见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系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症,肾囊肿,多囊肾,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肾性血尿的发病机理目前医学界认为与免疫有关,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区,破坏肾小球基底膜的滤过屏障,同时引起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引起肾性血尿。许多人认为血尿不必治疗,我们认为,必须要消除导致肾性血尿的原因,因为肾小球基底膜长期病变也会导致肾小球硬化,从而引起肾脏的损害。因此,肾性血尿一定要早期治疗。

五、血尿的护理与保健:?
    1、血尿是一个严重的症状,病人极度恐惧。应与病人进行安慰和解释,说明1000ML尿中有1~3ML血就为肉眼血尿。失血是不严重的。
    2、平时养成多饮水习惯(磁化水)
    3、少抽烟或不抽烟,少吃刺激性食物,忌服:腥辣、水产品,(虾、蟹)辣椒,蒜、生葱,香菜,狗肉,马肉,驴肉。
    4、积极治疗泌尿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疾病。
    5、做好染料、橡胶、塑料等工具生产中的防护保健工作。
    6、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不能经常使膀胱高度充盈,感觉的尿意即要去排尿,以减少尿液在膀胱存留时间过长。
    7、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运动。
    总之:发现血尿及早检查、确诊及时治疗,一时难以确诊的要到医院定期复查。

七、哪些药物易引起血尿?
    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头孢类药物(如先锋Ⅳ号等)均可引起肾毒性损害,出现血尿,头孢类药物若与氨基甙类药物或利尿剂合用,肾毒性更大。其他药物如阿斯匹林、感冒通等亦可引起血尿。

八、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如何消除血尿、蛋白尿?
    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刻意去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疗.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