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转过一篇文,希望大家看看,无症状的高血压也应该重视

来源: viewfinder 2011-10-20 08:13: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7177 bytes)

遭遇“沉默的杀手”(ZT)

后几段再发一下:

高血压有多危险?

用“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来形容高血压的危险性简直太贴切不过了,委内瑞拉心血管专家伊戈尔•莫尔在2006年的“世界高血压日”(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接受 媒体访问时说:“高血压是致人死亡或残疾的‘沉默杀手’,但人们对待它的方式却‘过于温柔’。如果有人被确诊患有癌症,他会立刻感到非常惊恐;如果是被确 诊患有高血压,他就不会觉得情况很糟。可实际上,死于高血压的人数是死于癌症人数的4倍。高血压最初不会带给患者什么不适感,可它一发病,症状就可能是因 脑卒中或心肌梗塞而导致的死亡。”

具体说来,高血压可累及的器官系统主要包括:动脉、心脏以及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视网膜。

以肾脏为例,由于肾小动脉受累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肾脏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将导致肾脏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至此,理查德•伯瑞特在 1827年所提出的肾病理论才真正同高血压建立确切的关联。同理,视网膜的受累也是由于视网膜小动脉的痉挛硬化,致使视网膜发生出血等病变,表现为视物模 糊甚至失明。即使部分对高血压的危害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似乎也对高血压对肾脏及视网膜的危害不甚了了,那是因为多数人在未出现肾及视网膜的严重病变以 前,已经于此前死于心脏和脑的并发症了。

由于高血压的存在,脑部小动脉可发生从痉挛到硬化等一系列改变,而脑部的血管本身比较薄弱,硬化后更是脆弱,再加上在长期的高血压作用下,脑部小动 脉容易有微小动脉瘤形成,易在血管痉挛压力出现波动时发生破裂出血。另外,在脑部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又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脑梗死,而梗死后的脑组织软化 又可引起病灶周围的脑组织出血……这些情况统称为脑血管意外,俗称脑卒中或中风——轻者致残,重则致命。

当然,由于心脏是整个循环系统的最核心器官,因此受高血压之累首当其冲的还是心脏。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病”。

长期的全身小动脉管腔的缩窄导致周围血管阻力上升,心脏射血时被迫增加做功,力不能及时,心肌将增厚以应对,而这种补救措施又将影响心脏的舒张功 能,久而久之,心功能渐渐衰竭。但最惨的还不是这种情况,毕竟这种渐进性的变化尚能给医患双方以足够的治疗时间,那些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可 促进其发展)的病人则随时可能由于一次严重的心梗发作而告别这个美丽的世界。

综上,大家可以看出,心、肾、脑、视网膜的病变其实都源自于(小)动脉的病变,而大动脉本身严重的病变亦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之一,以腹主动脉瘤的破 裂为例,急诊手术的死亡率为99%,凶险异常。事实上,多数接触过此类病人的外科医生,基本没有急诊手术救活人的经验。从开始外科实习至今,近8年的时间 里,我个人所经历的唯一一次病人死在手术台上的例子就是一位腹主动脉瘤突然破裂的患者,我永远忘不了那个骇人的场景,面对喷涌而出的动脉血,兄弟们拼尽全 力亦未能改写悲剧。

虽然多数高血压病人就诊时多以某一症状最为突出,但通常这些病变并不是单独发生的,只是有些病变尚不足以产生病人可以感知的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 疗,各种病变组团作战将引发人体如多米诺骨牌般的级联破坏反应,那时候的病人将仿佛是一艘到处漏水的破船,任何人亦无法挽狂澜于既到——行将崩溃坍塌的人 体大厦早已失掉了被扶起的最佳时机。

如何避免悲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WHO/ISH)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是高血压病患者非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普通人防病的法宝,《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为:减少钠盐摄入,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制饮酒,心理平衡。

当 下《三国演义》正在热播,很多一定会对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的桥段印象深刻,可同样的办法用到心理素质极好的司马懿身上就丝毫不起作用。这些情节虽然极 可能是作者虚构的,但却不乏现实基础。以一个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例,强烈的情绪变化会使血压忽然波动,因此,导致突发心脑血管意外而猝死并非不 可能。事实上,在今日之社会,因为这种情况引起的司法纠纷及责任认定仍然是个很头疼的事。“我就跟他吵了一架,然后他就死了,我吵架之前还得确认他有没有 心脏病高血压么!”

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良刺激将导致调节血管舒张收缩的中枢平衡失调,变成以收缩为主,从而血管阻力 增加,血压上升。可见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是多么的重要。《指南》中提出的措施包括: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克服多疑心理、纠正不良性格、抵 御不良社会因素、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或气功(指南原文如此,我对气功的作用存疑)等。生活中难免遇到不如意的事与人,面对那些别有用心的 “诸葛亮”,要想活得健康些,不妨学学司马懿。

对于高血压患者,不良的精神状态常使他们较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并降低对抗高血压治疗的依从性。

《指南》主张坚决戒烟限制饮酒,由于多年的宣教,吸烟有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说到饮酒,很多人就比较迷糊了,因为我们似乎也见过“非常少量饮 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之类的观点,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 防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如饮酒,建议每日饮酒量应为少量,男性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2~3两,或啤酒 小于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0.5~1两;女性减半,孕妇禁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WHO对酒的新建议是:酒,越少越好——我想WHO所以没说坚决戒 酒,只能理解为对传统社会习俗的妥协了,毕竟酒文化太过深入人心,而且,有谁能剥夺民众以损害长久健康换取须臾快乐的自由呢。

所谓有钱难买老来瘦,肥胖的危害和运动的益处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事了,《指南》对体重的要求为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保持 20~24kg/m2,但运动方式及强度必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年龄,如50岁 的人运动心率为120~130次/分,必要时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关于针对高血压病人的饮食调整部分实乃重中之重,却也是“大师们”兴风作浪的重灾区,唯利是图或别有用心之辈不知制造了多少“食疗”神话,这些神话一度甚嚣尘上,大有鸠占鹊巢之势。那么科学的饮食建议究竟是什么样的?

2009年12月由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第一次针对基层医生(包括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共同制定并发布了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基层版,这个版本的饮食建议十分具体而实用,故原文转抄如下: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食盐量逐步降至每天6克。
1.日常生活中食盐主要来源为烹饪用盐以及腌制、卤制、泡制的食品,应尽量少用上述高盐食品。
2.建议在烹调时尽可能用量具称量加用的食盐量,如特制的盐勺,如普通啤酒瓶盖去掉胶皮垫后水平装满可盛6克食盐。
3.宣传高盐饮食的危害,高盐饮食易患高血压。

合理饮食,减少膳食脂肪。
1.总脂肪占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食油<25克/天;瘦肉类50~100克/天,鱼虾类50克/天。
2.新鲜蔬菜400~500克/天,水果100克/天。
3.蛋类3~4个/周,奶类250克/天,少吃糖类和甜食。

 

以上,就是全部的有关高血压非药物治疗部分,道理好懂,但贵在长期坚持。不过,高血压的治疗乃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非药物治疗虽然极重要,但决不可因此而拖延甚至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最新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这 里指的非同日3次,一般是指间隔2 周测量1次。通常,诊断一经确立,治疗即应开始,但具体的治疗应该如何开展,血压应当控制在何种水平,依据高血压病人不同的危险分级均有所不同,这已不是 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任务了。现代医学的专业化程度之高,远不是任何人都有能力去“指点江山”,只有充分相信专科医生的建议,有问题及时沟通交流,才能为自 己的健康保驾护航。除此而外,一旦出现问题,谁能负得了责任?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