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钱的处方”与“217项检查” 职业道德在哪里( ZT)

来源: jck6 2010-06-19 15:00: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42 bytes)
“一毛钱的处方”与“217项检查” 职业道德在哪里
2010年06月10日 09:22 人民网

在常州市里的医院看病,药价居然只要1毛钱!这么低廉有效的处方大大出乎常州市民张先生的意料。6月2日,他带着孙女去常州第七人民医院看病时遇到了这样的好事,不仅钱花得少,服过一毛钱的处方药后,孙女的病很快好转了。(据6月9日扬子晚报)

一毛钱能不能看病?应该说只要一毛钱能卖到几粒药片,并能够完全对症,是完全可以看病并看好病的。而时下对于好多医生一眼来说,一毛钱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如果医生开了一毛钱处方,几乎连笔墨纸张的成本都不够,更别说赚钱了。日前还有一个例子,广州市龙先生5岁爱女因误吞一个3厘米长的铁制弯针,被送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第三天弯针自行经大便排出。当龙先生接女儿出院时,他发现医疗费高达3366.30元,清单上竟有217个检查项目,其中不乏梅毒、艾滋病、类风湿等。

上述那位张先生如果说带着孩子到下面的这家医院去治疗,估计要花费的医疗费可能比龙先生的还要多。因为孩子肚子有毛病。医生更有借口对其全方位的检查,不仅梅毒、艾滋病、类风湿等要检查,就是非典、口鼻疫等一样也不能少。因为这些检查你说是不必要,医生认为说是有必要。在医院谁讲话算可想而知了。而如果是广州这位龙先生带着儿子到常州哪家医院看病,有经验的医生检查过后,极有可能让龙先生把孩子带回家,注意观察。因为已经进入肠道的回形针极有可能被自然排出,而龙先生要付出的可能只是几元钱的挂号费。

这就是医院和医院之间的差别,更应该说是医德和医德的差别。过去医疗行业有一个传统的职业道德,叫“医者父母心”。因为医者职业的特殊性,病人往往会对医生有一种巨大的依赖性,甚至是一种盲目的信任性,因此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更要有父母一样的心肠。对病人合理诊断,对症下药。但是时至今天,医生医院似乎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完全演变成了一种“纯商家”的气质,将传统医疗行业的公益性和职业道德完全抛弃,而一心追求其利益最大化了,有的甚至还将这种利益最大化和医生的收入挂起钩来。这也就是一些医院为什么治个感冒要花上千元。医生对病人不看不问,一切全交给机器检查的主要原因。

各行各业除掉制度的管理外都还需要一种职业道德的约束,而对医院医生来说,道德的约束更是至关重要。从这个“一毛钱处方”和“217项检查”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从制度方面来说,两则不仅都没有违背,那个“217项检查”似乎还更“符合制度”。因为按照制度,这里的每一项检查都是“必要的”。但如果按 “医者父母心”的道德来说,“217项检查”和“一毛钱的处方”相比就差得远了。常州市这家医院在谈到这件事时,也认为“一毛钱处方是个例”,但他们坚持的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一个合理,也就是对医生医院在市场经济中该怎样对待病人最完美的诠释了。(朱少华)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