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手转贴一篇好文

回答: 这种事一拨一拨的太多了ONCOCIDIA2015-06-24 15:51:24

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还做科研
2015-06-24 16:28 来源:丁香园
留学的时候,我下飞机的第二天就去找我的指导教授。我的指导教授是 John Hopkins 毕业的,在贝尔实验室作过科学家,后来来到大学任教,很年轻就当了正教授,后来又当了系主任,人到中年的时候,离开大学,自己创业,几年以后以失败告终,然后又回大学任教。【人生如此丰富精彩。】

第一次见到老板,又是个老外教授,我当然是毕恭毕敬,说:教授,我是中国来的留学生,来读博士,我对您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能不能告诉我现在需要看什么书,我可以马上回去看,以便可以很快上手,开始和你一起搞研究。

教授听完上下打量了一下我。然后不紧不慢地说:你很有钱吗?最少是百万富翁吗?

我非常吃惊,我想一定得说没有,有钱的话他就不会给我助研,如果这样我就没有钱读书。就得卷铺盖回中国去。所以我说:我是一个中国来的留学生,我没什么钱,但是很想学习东西,特别是对研究有兴趣。
教授又问:你家里很有钱吗?

这回我反正铁定心了,我回答:没有,我是中国来的,中国很穷,我家里也没有钱。

教授听完,说: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研究是有钱,有闲,吃饱没事干的人干的事,只有有兴趣,又有钱的人,才能真正搞点研究。你说你对我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我看你根本没有兴趣,不过是你想为我打工赚钱而已,完全不是你想搞什么研究。

我听了满脸通红,说老实话,我更本不知道这个教授搞的研究方向,说感兴趣是因为不干这个廉价的劳工,教授不给我助研,我就没钱读书,所以为了钱,不得不说感兴趣。

教授见的学生多了,什么人对研究感兴趣,什么人对钱感兴趣,一看便知道。当然教授还是让我干了他的助研,我也很努力,虽然没有任何研究的天赋,还是任劳任怨的在实验室干苦力。教授的研究经费一直资助我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典礼以后,我又去见我的教授,我当然是非常感激,没有这么多年他的助研经费的资助,我不可能拿到我的学位。而且中国人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我去看望他,想得到几句人生真谛得指点。他说:你现在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你来美国的第一天我就看出来,你来的目的是挣钱,现在你已经有了学位,是该出去挣钱的时候了。【这个逻辑 啊】

Go and make some real money!这就是他给我的人生指南。

多年以后,我逐渐对我的教授说的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说到底,研究就是有钱,有闲的人干的事。要搞比较深的研究(在实验室干苦力不是什么研究),一定要有两个条件:

1、要对这个东西感兴趣,非常感兴趣(就象我没事写这个文章一样)。没有任何钱,没有鲜花和美女,没有别人的赞赏,也要不停地钻研。(VIP 我貌似对 TV 更感兴趣,要调转目标)

2、要排开经济的压力,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人才能搞研究。

美国的大学的终身教授(tenure)系统,基本就是这个理论。首先一个新科博士 (fresh minted PhD) 要经过 5 年的磨练,然后评选终身教授,一旦通过,一辈子就可以无饭碗的忧虑,可以一心一意地搞研究。当然学校也知道:这些终身教授里面绝大多数人是没有什么研究的潜力的。也搞不出什么东西来,就是一些实验室的苦力。不过,只要千千万万终身教授中有几个真有天分的人,加上良好的经济条件,自然可以搞出些东西来。

再举一个例子。【脑洞大开】70 年代的时候复印机行业的老大 Xerox 担心电脑的兴起,会使得复印机的市场变小,如果大家都用电脑交换信息,当然就没有人买复印机。所以 Xerox 在 Polo Alto 建立了一个实验室,请了 50-60 个世界顶级电脑科学家,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包括财务的压力),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未来能够引领潮流的科技,当时的发明有:

1、UI 图形界面;2、以太网;3、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对象编程技术)。

这几个划时代的发明奠定了电脑未来的发展,影响到人类的文明的进程。

春天,是每年一度的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到达千万中国学子的时候,年复一年,大量的中国的学子盼望着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助研的资助,就去申请博士学位,其中绝大部分的人对研究没有兴趣,只是希望去美国挣钱。他们读博士的逻辑是这样的:要去挣钱就得有美国文凭,要有美国文凭就得去美国读书,要去读书就得有奖学金,要有奖学金就得去读博士。所以要去美国就得去读博士。

但是博士本来就是培养来搞研究的能力。搞研究就得有兴趣,除此以外,最关键还要有钱,有闲。很难想象为生活奔波的人能搞出什么研究。研究象音乐一样,是有钱的人的游戏。

还是我教授的那句话:你既然这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来搞什么研究?

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91588-850011.html

所有跟帖: 

不懂,好像说的是求学的态度,动机。吃与活说的是一个具体技术,能否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行不通?这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33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11:27

所以我不是接他的话茬, -ONCOCIDIA- 给 ONCOCIDIA 发送悄悄话 (21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23:30

各种纳米粒子很多,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它们杀死癌细胞而不是正常组织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260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24:32

对了,就是没法解决肿瘤靶向性的根本问题。 -ONCOCIDIA- 给 ONCOCIDIA 发送悄悄话 (121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32:38

很难。癌细胞的散兵游勇基本都漂流在血液或淋巴液里,手术一锅端都断不了根,更何况纳米胶囊,这个只是 -betadine- 给 betadine 发送悄悄话 (60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33:27

极度漫游,奇异活力——癌本质。与神马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有神马关系,这些尺本身能将细胞度量消除,让其不存在么?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6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6:53:59

说的是,赞同。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7:06:00

我不搞这一行,吃不太准。从吃与活的转贴看,似乎这一技术基本上不存在靶向性问题,因为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388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7:03:43

有靶向性才有优势。不然不用纳米颗粒,用强一点的中子射线,一样能杀癌细胞。 -viewfinder- 给 viewfinder 发送悄悄话 viewfinder 的博客首页 (6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7:18:41

你说的有道理啊 ,尽管那个技术好像可以少一点伤害。 -欲千北- 给 欲千北 发送悄悄话 欲千北 的博客首页 (6 bytes) () 06/24/2015 postreply 17:21:35

"研究是有钱,有闲,吃饱没事干的人干的事" -Lilac2003- 给 Lilac2003 发送悄悄话 Lilac2003 的博客首页 (70 bytes) () 06/25/2015 postreply 08:08:5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