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柴静作为媒体人,她的目的是唤醒民众,从这点来说,有积极意义,不应该吹毛求疵。她不是科学家,不是决策人,她表达的是问题严重。

本帖于 2015-03-04 16:47:5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薛成 编辑

要解决问题,不是媒体人可以理解的。这里有个平衡,社会需求,就业,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如果是决策人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就多多。全球碳减排投反对票是美国和中国,可见政府要考虑的因素要多得多。那个不想当白领?可是都当白领,谁来干脏累的活?美国当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考虑低污染。可是都搞服务业,服务对象是谁呢?经过这么多年,美国认识到这点,现在又努力把制造业引回美国。都干服务业,高科技,低教育的大多数人的就业怎么办?都靠国家福利?欧洲就面临这个问题,希腊,冰岛的经济危机教训还不够吗?
美国搞得页贝岩油气,反对的人很多。我曾经和一个大学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她是一个环保活跃分子,自己拍了个纪录片反对页贝岩油气。我当时说她的方向错了。环境污染不是局部的事,而是全球的事。美国不生产页贝岩油气,那就要其他地方多产油气,对地球的污染是一样的,甚至更厉害。所以要做的不是反对而是发展技术减少污染。
柴静的电影不是科教片而是纪录片,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只是有她的局限性而已。她不是环保专家,而是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来唤醒大众,提醒政府。这是积极的。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