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的有点儿意思,但不对。

康德的观点,吴敬梓是赞同的。《儒林外史》中,朋友劝娶妾,杜少卿自辩自己为什么不娶妾,说,因为天下男女人数大致相同,多娶即是夺取人妻。吴敬梓借杜少卿的朋友之口,赞他是宰相才,说,宰相如这样想,何忧天下不太平?

孟子说,看孩子将掉入井中,人皆有“悚惕恻隐”之心。悚惕是自然的,恻隐也是自然的。但恻隐的善只是个发端,要存养,然后能善。这样养成的善是人性上的善,心发出的善。康德所讲,是从知性发出的善,知性驱除感情,如七宗罪那样的sin,但同时也驱除善的感情。在孩子入井的个例上,心善和知性善碰巧是一致的。但对于复杂问题,知性上的善,实际上是被人的所谓三观决定的,被外在决定。被外在决定,就注定会变,善变为恶。比如说,科学昨天发现了每天喝水多少,今天发现又不对;那么昨天劝人喝多少水,就是恶的了。

汉娜·阿伦特讲的是对的,比康德强。人性的善,真正的善是发展的,不是先知道,先有知性,然后去达到的。而孟子讲的,就是如何去自己发展人性的善,真正的善的方法。知性的善,是囚徒博弈一类的东西,属于囚徒;而至善,属于自由人。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