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读了您的贴子,觉得您并不了解佛法,且在这里与您讨论。我想讨论的您各部分的观点,我用双括号圈出,其下是我的一些讨论。

来源: Laka 2020-03-09 08:27: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968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Laka ] 在 2020-03-09 08:32:2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对佛教的简单质疑骆驼1234562020-03-06 16:23:07

楼主您好,读了您的贴子,觉得您并不了解佛法,且在这里与您讨论。我想讨论的各部分的观点我用双括号圈出,其下是我的一些讨论。时间有限,只能匆匆写下,若有不清楚之处,请指出。谢谢。

 

1.

[[这种“众生平等”也包含着人与动物没有根本区别的含义,因此淡化、甚至抹煞了人的独特性]]

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我们讨论的“平等”,到底是指哪个概念,涉及哪个方面。如果您深入了解佛法,会知道佛法中没有淡化抹煞人的独特性

佛法不断强调,和动植物相比,人具有反观自己意识的能力,也就是,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并可以做出思考和判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行善,不去作恶,因此能够积累善业。而动植物不具备这种能力,只是跟着自己的本能行动,缺乏了思考反观这一环。所以和动植物相比,生而为人,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机会。这点来看,佛教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在提醒我们珍惜做人的机会,认真地去生活去做善行其实这点和基督教中的一些教义是不谋而合的。

佛教中说的“众生平等”,是指我们每个(有感受的)有情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指意识的本来清净面目,那种不带预设的好恶、不带傲慢与偏见的觉知。佛法告诉我们,每个有情众生都可以通过修行去掉我们意识中的烦恼和困惑,达到我们清净无碍的本来面目。因为没有了烦恼困惑,我们就不会执着于一定要得到我们喜欢的事物也不会执着于一定要除掉我们不喜欢的事物,这样就不会做出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

 

[[佛教徒认为,人间的不平等与生俱来、以后也一样,所以更愿意泰然处之,欣然接受]]

佛法的确告诉我每个人生来带着过去世的业。Karma这个词,多被现代人用来指代命运,但其实它的本意是行为,是包括身体、话语和心念上的所有行为。这些行为,都会在我们的意识中留下印迹。当一个人死去的时候,意识并不会消亡和中断,而是会寻找一个与之最相应的肉体结合,投生成另一个生命,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每个人生而带着自己过去世的业,每个人生而是不一样的。

但是,请注意,佛法并没有告诉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不一样是两个概念。不平等这个概念,带着很强的价值判断,很static。但其实佛法是非常dynamic的,每个人生而不一样,这个起始状态,没有绝对的好坏,因为从动态发展来看,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业。正因为业会留下印迹,所以我们可以在今生多做善事多发善愿,这些我们意识中的善的印迹,就会影响我们的将来。所以,根据我们现在的行为,我们的将来和现在是不会一样的,我们可以改变所谓的命运。

 

2.

[[学习过现代科学和概率数学的人应该懂得,杀生与短命多病之间、拾金不昧与躲过天灾之间、或者吝啬与被偷窃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佛教的因果观念经常不符合真实与逻辑。]]

就像统计分析一样,恶行和恶报之间,善行和善报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取决于所测量的样本数据跨越的时间段大小。您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就是人只活这一生,或者说一个意识只存在这一生。但如果打破这个假设,把观察样本的时间段拉长,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短期(数年,最多这一生)里发生的事情,却不能看到更长的时间段里发生的事情。其实哪怕是这一生,放眼量地看去,也大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只是很多时候不会那么快地显现出来。

另外,逻辑思维局限于我们的大脑功能。大脑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但是大脑就真的是一个终极判断标准的工具吗?逻辑是无法解释很多事情的,正如我们甚至都无法用逻辑解释生命的产生和一个胚胎的发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被生出来了。不能因为我们无法用逻辑分析,就说我们的出生是不符合真实与逻辑的。

 

3

[[现在很多佛教徒,包括一些佛教大师,心里知道并明确地讲,“轮回不符合现代科学”。其实“不符合现代科学”就是“不符合事实”。他们明知轮回不真实,却不好意思直说]]

非常想知道是哪些佛教大师那么扭捏,心里知道,还不好意思直说 :-p

其实我们还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佛法中说的轮回。佛法否认有一个“特定的我”在参与轮回。佛法中说的是,神识(不只包括我们平常思维的显意识,还包括那些我们平日里意识不到的潜意识)是持续存在的。一个生命结束时,神识会离开死去的肉体,投入和它相应的另一个肉身中形成一个新的生命。打个比方说,一个蜡烛快点完了,我们用这跟蜡烛的火点燃下一根蜡烛。我们不能说这前后两根蜡烛的火是同一个火,但也不能说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无关的个体,因为它们是互为因果,相续存在的。

 

[[想想看,今天我们已经知道人死后不能重生,佛教还让人依靠未来重生来保持信心,这种信心在现实中就会脆弱,当真的面对压力与考验时,佛教徒就可能发现自己一直在骗自己,也就可能支撑不住。再者,佛教徒把生命的希望建立在自己一人的重生,相对自私。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会相对松散,缺乏凝聚力。基督徒努力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永恒的真实、正义与爱之中,让整个世界更美好,比佛教徒更利他、更团结。至于佛教徒常有的“今世受苦,为来世修善”的观念,其实与“冥冥之中善有善报”类似,都是让自己逃避现实,把奖善惩恶的责任推给别人。]]

不知道这里的佛教徒指的是您生活中所见到的了解的人,还是您想像的人。

佛法教导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不止是一个人自己的修为,也是与他人的相处之道,怎么是一个人的重生和相对的自私呢?

 

4.

[[佛教徒修行深了就应该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空的。现实中的佛教徒经常相信“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只是尘世一梦,与我何干”。]]

佛法中说的,不是说万物万事不存在,它涉及的不是事物存在与否这个问题,而是讨论其存在的方式。佛法中的,指的是事物没有一个本来就具有的(inherent),独立的始终不变的自我。就如我,名字是A,我现在的存在是因为很多条件的作用,父母生我,农民劳作种出食物滋养我,老师教导我,还有空气,水等等众多因缘条件的综合作用,所以,并没有一个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我A。这样的视角,可以让我避免执着于我的自我,和那些我认为属于我的东西。我还是会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爱护好自己的家人,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我不会那么执着于 - 哦,刚才你骂我一句,伤了我的自尊,或者刚才你夸了我一句,满足了我的优越感。因为首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作为辱骂或夸奖的对象,其次,也没有属于我的自尊和优越感。因此,我可以比较轻松地放下这些辱骂或夸奖,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世俗生活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缠和冤冤相报,也不会助长自我的骄傲,其实是非常有利益的。

 

5.

[[佛教相对更重视人的行为,而基督教专注人的精神。… 而佛教越过人的灵魂直接管控和评价人的作为,相对不尊重人的自主性。撇开人的灵魂而直接管控人的作为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把人当作工具]]

佛法中说的业,包括的是人的身语意,也就是在身体行为,语言和心意(发心),并没有跳过人的精神。相反,佛法中最强调的是心,也就是,同样伤害了别人,有意或无意做的,两者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大于后者。

 

6.

[[佛教鼓励他们逃离世事,遁入空门,成为现实世界的旁观者。佛教徒则把自己看成是实现佛教功德的渠道或工具,不是自己行为的主宰,自然就缺乏主人翁感,所以对世界与自身的责任心就相对少、战斗精神就相对弱。]]

佛法并不是鼓励世俗生活中的人们都去出家,而是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有太多的贪欲和执着,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烦恼。

其实,贪欲,固执,在各种关系中过度高亢的战斗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太多问题的根本来源吗?

 

所有跟帖: 

能感到你的认真。谢谢。佛教缺乏个人与社会必须的一些观念,这不是你博学、或采用玄妙名词能改变的。详见内。 -骆驼123456- 给 骆驼123456 发送悄悄话 骆驼123456 的博客首页 (21493 bytes) () 03/09/2020 postreply 23:10:45

您心里已经有很深的定见,然后再说来讨论,这样的讨论其实是难以继续下去的。 -Laka- 给 Laka 发送悄悄话 Laka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09/2020 postreply 23:48:58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