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7年6月
"Dreaming in Chinese", 一个美国语言学者在上海和北京住了3年后,写的一本有趣的书,每一章从语言学角度,西方看中文的一个小小的古怪事。飞机上都快看完了,随手写写读书笔记。
毕竟是女作者,第一章的名字就是“love". 作者发现中文里面的动词没有时态,难辨过去,现在,将来。比如“love", 英文里是一个受时间局限的一段状态。可是中文里“爱”却是一个存在,将过去和将来都绑在一起。(这一段理解很有意思)不过作者是美国的文化精英阶层,没有那么simple & naive, 笔锋一转,写了她和国内一些年轻妻子的交谈,侧面写了她们对爱的理解的实际和算计。
第二章,“When rude is polite". 作者发现中文的日常里面,”谢谢”,“请”这些礼貌用词频率较低。作者后来发现,两个动词叠用,就可以柔和语境。比如“坐坐”,比如“走走”,比如商场里说“我就看看”。想想的确是的呀。作者最喜欢的是“慢走”。的确是呀,这是中文里很温柔的告别。
第三章“Chinese play as a national sport", 中文的声调,同一个发音,不同的调,完全不同的字。作者指出中文有声调,是有原因的,中文音节有400多个,比较英文音节则有4000多个。所以中文必须有tones, 以满足日常用语的需要。
第九章 “hot and noisy", 英文里一半词都是来自法语。而中文外来词非常少。中文里面很多复合词,是把近义词或反义词放在一起,是东方“阴阳“平衡的体现,比如“东西”, “左右”,“开关”,“呼吸”等等。觉得有趣,这些我都take it for granted, 从来没想过深层的原因。这个作者的说法都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