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业爬陡坡(第一部分)(1)
蒋闻铭
(一)
做研究,具体是解决问题。问题可以自己提,也可以别人提。不管自己提还是别人提,这个问题解起来必须有些难度, 不然这个研究,跟没做没分别。问题的难度,有大有小。难度大,大家想解解不出,就成了难题。做数学想得认可,快捷的办法是找一道难题解。不过要解没人解得出的难题,不单要有过人的才干,还要有出奇的好运气。
难题解出来,接着做后续。做学问也是名利场里打滚。图名争利,各行各业做法差不多。一部电影,拍出来票房好,拍续集,续集看的人不少,拍续续集。袁磊把这叫挤牛奶,大家都有些惨无人道,不把这头母牛,奶挤尽挤出血,不能算完。从九零年秋天起算到九二年,两年功夫,袁磊陆续写了六篇论文,第一篇是解难题,后面五篇是后续。他从头一篇里挤出来五篇后续,已经到了极限。这样挤,其实难有新鲜突破。
普通人对数学家的高大上,多数和猜想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袁磊同龄的中国人,没人不知道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丘成桐得菲尔茨奖,解决的是卡拉比猜想。 陶哲轩得菲尔茨奖,也是解决了数论里边据说是蛮有名的一个猜想。说一个数学家厉害,最容易就是告诉你他证明了一个什么猜想。这个猜想具体是什么,说给你你也听不明白,可以省略。至于这个猜想为什么重要,跟你就更说不清。
这个说不清,原因其实不是你听不明白,而是说的人自己就不明白。事实上数学难题,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不像物理化学,结果有客观可验证的标准。巨有名的数学难题,解出来也就几个人真能读懂。解出来了,然后呢?十个里边至少九个,没有然后。重要不重要,只有天知道,高大上的意义,是大家互相捧出来的热闹。就说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重要, 解出来有什么伟大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讲真实天都不知道。
数学这个学科,大猜想中猜想小猜想,五花八门一大堆。猜想难题,分热门冷门,大多数是有时效的。什么意思呢?一段时间,大家对某个领域,特别有兴趣,这个领域里的猜想难题,就热门。过一段,大家兴趣变化,转去了其它领域,这些猜想难题,就成了冷门,即使解出来,影响可大可小。比如袁磊解的这个百年难题,放在一百年前解出来,是热门,一百年后就不是,无可无不可。
当然还是有些猜想,时间越久影响越大。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什么时候有人证明了,都会红透半边天。不过一直热门的猜想,少之又少。话说到这里顺便带一下,直到现在,如何证明这个倒霉的哥德巴赫猜想,大家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陈景润走的路子,肯定不通。
袁磊作为数学家的悲剧,是他一辈子解决的,都是冷门过气的难题猜想。第一个,是前面说的那个百年难题,现在说第二个。
这个事还得说回到南京大学。邓小平搞科学的春天,具体两件事,第一件恢复高考。第二件优待科学家。年纪大的老资格之外,又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才俊。南京大学,天文系破格提拔的是曲钦岳,数学系是陈翔炎,直接从讲师提升到正教授。曲钦岳后来一帆风顺,做到南大校长,陈翔炎却悲剧了。买彩票,中不了奖是正常不是悲剧,但是刚中了大奖人没了,是大悲剧。这个悲剧,不幸发生在陈翔炎身上。刚被破格提拔成正教授,就犯了心脏病,英年早逝。如果他活着,后面接替匡亚明做校长的,不一定就是曲钦岳。
学校提拔这两位,是认定了他们做学问,有独特的成就贡献。曲钦岳对天体物理学做了什么贡献,袁磊当年问过他的研究生,后来又当面问过方励之先生,都没问出具体。陈翔炎的贡献,是研究三体问题,证明了一个有名的猜想。他做研究,有两个跟班的小弟,一位是后来做了院长院士的孙先生,另一位姓罗。孙小弟有权有势后,把罗小弟整得蛮惨。不过这个事,跟袁磊不相干。
陈翔炎的文章,袁磊大学三年级就仔仔细细读过。不但读了,还做了后续的分析计算,写了一大堆。后来他读国外的文章,才知道这个猜想,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同行,已经早陈翔炎几年给过证明。对着这个证明,袁磊的结论,是陈翔炎的文章和自己做的后续,都是多余。不过这件事,袁磊当时跟易老师孙先生,都没敢提。陈翔炎不在了,推许他破格提拔他的人都还在,这个破格提拔引发的利益牵扯,不是袁磊一个学生可以触碰的。袁磊当时虽然气盛,自大狂妄,但不是书呆子。知道如果说这个事,直接否定陈翔炎的学问贡献,犯了众怒,自己下面就没得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