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点和以前的批林批孔类似。
比如你上篇文章说的孔子和孟子早年丧父的事情,然后联系到孝道上。这就说明了你对儒家孝道理解的肤浅。
儒家孝道学说是其忠孝治国学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社会有了忠孝,则国事家事都安定有序。“忠”在于调解臣民和国君的关系,讲究安分守己,以礼道克服人欲。如果国君还可以的话,这样社会应该是安定的。
“孝”讲的是家事。一个家庭和国家一样,也必须用一个制度来解决成员的关系。一般情形,只要不犯国法(“忠”道),你家里的事情和国家利益没多大关系。就像现在的“妻管严”体制一样,家里谁说了算都没事,只要家庭维持得住。但是大家要知道,以前的家庭是大家族,要是实行“妻管严”,则有太多的妻了。没办法,只好找一个少数说了算的,谁? 自然是家里最年长的。这样,孝道就出来了,也就是说,你家里有矛盾,大家都服从最年长的。
儒家所谓“孝”不是光指孝父亲。父亲不在,得孝母亲,母亲不在,得孝兄嫂。所以,在孔子孟子生长的过程中,虽然父亲没有了,但他们必须对母亲,兄长,以及家族的族长致"孝"。也就是说,他们思想的形成和他们有没有父亲看管没多大关系。
此篇中也有类似的情形,比如“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把中国没有苏格拉底说是孔子的责任,说明你对中国哲学史了解得太少了。知道中国诸子百家的事情吗?儒家,道家最后被拣选出来是它们和不同思想家竞争的结果。现在说的“诸子百家”还只是小部分,俺敢说,那时候也一定有和苏格拉底类似的思想,之所以没能流传下来,是由竞争原则被儒道两家给吃掉了。
还有这句:“以德治国的思潮,说得轻一点是缘木求鱼,说得重一点是祸国殃民!”只能说明你对西方治国思想也不了解了。“德”者,社会价值观也。美国治国思想难道不是“以德治国”? “人人被创造平等”难道不是一种“德”?记得布什说过“以圣经治国”,虽然说得有点太白,但是对的。每个社会必须有一个绝对压倒性的价值观,然后才有与这个价值观相对应的治国制度。
知道你固执,一定又要出来逐条批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