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与得》
华兄的摄坛人物系列要介绍一位胶片玩家,问我是否能写篇评论,当时满口答应下来,觉得那应该不是个事儿。
可是,当我从纽约短途旅行回来,处理完email,端起一杯黑咖啡,开始浏览 slowguy99兄的摄影作品的时候,我开始有些隐隐地担心了。回头看了他的"刀枪剑戟"和"自问自答"部分以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slowguy99兄的摄影历程,他的器材,与我有非常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从Nikon D70开始比较严肃地学习摄影的;我们都经历了从拍数码到拍胶片的逆袭过程;我们似乎喜欢拍类似题材的片子,拍摄的视角来看,我发现,如果是我,一定也会那么拍。进一步说,他的片子得视觉感受,也似乎与我颇多相似之处。于是,我感觉我找到了我的 evil twin brother,评论他近乎评论我自己,而一个人,要对自我进行剖析,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必须承认,摄影从数码入手,后来转而胶片,那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首先,要过估算曝光参数这一关。很多老相机本身或者不带测光表,或者测光表老化不能用了。即使是比较先进的带有测光表的手动相机,在拍的时候现调光圈快门也不是很方便。于是,F16和ISO的倒数成了你的好朋友,向下递减的光圈快门你也开始烂熟于胸。出门散步开始注意是阳光灿烂,还是有薄云在天,屋檐下背阴处该增加几档曝光?如果喜欢拍人文,估测对焦距离也成了你的业余爱好,儿子坐在对面吃早饭,距离有没有3英尺?那边那个买咖啡的美女,应该距离不过12英尺吧?我相信,slowguy99兄当初一定是跨过这个门槛的,这个痛苦的自我挑战过程是躲不掉的。但是,当胶片出片的时候,这一切都变得值得了。数码几乎一切自动,拍摄方便多了。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大概如此,没有舍,便没有得。
但是,slowguy99兄做得更狠,居然自绝于数码,把Nikon D2X这样的专业数码单反,还有,可以想象,一堆牛头都出掉了。真心说,我做不到这一点。这无疑是进一步的舍,于是slowguy99兄能够更专注,自然能得到的更多。而我呢,每次出门,还要纠结到底是带数码呢,还是带胶片。纵然带了数码,在路上,往往又后悔,应该带胶片就好了。
这几年,胶片器材也败得多了些。很多老相机,虽然上了岁数,但是颇堪把玩,上卷、过片、光圈快门、对焦;各种胶片也各有惊喜,正片惊艳、负片清新、黑白古朴。什么都好玩,什么都要尝试一下。问题是到了该出去拍片的时候,还是非常纠结:拍风景似乎应该带哈苏单反,但是几只镜头颇重;拍人文小景似乎应该双反,轻便,但是焦距太过固定;街拍似乎应该带旁轴,但是135底片似乎有点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slowguy99兄的器材组合与我相似,恐怕也有不少纠结的时候。
有的时候,纠结多了,我就坐在后院的花丛中,天马行空地想:假设,只是假设,由于生活所迫,我必须出掉所有的摄影器材,只能留下一台;而且,只能用一种胶片,而且每个月只有一卷可以用,那么我会留下哪一台?我会选择哪种胶片?大概,我可能会留下那台Rolleiflex 3.5F,或许我会选择Kodak 400TX黑白胶片。每个月只能拍一卷12张,我该怎么办?我想,可能我会专注于某个题材,可能是拍人物,可能是拍都市的角落,或许是散落在坂上山间河畔湖边的那些美丽的树。而且每一张我都会认真地测光、构图、对焦,思索再三按下快门。然后,一卷拍完,在暗房里认真地勾兑冲洗液,不厌其烦地调教温度。片子晾干后,再认真地扫瞄出片。我的每一张片子,都可以成为我的精品,我的大片… ...
回过神来,觉得不现实,或许只有slowguy99兄够狠能够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