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之二十七,slowguy99

来源: 2013-08-01 06:13:48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摄坛人物】之二十七,slowguy99

Hasselblad 500C/M
    Distagon 50mm/F4
    Planar 80mm/F2.8
    Sonnar 150mm/F2.8
Leica DRP IIa
    Summaron 35mm/F3.5
Rolleiflex 2.8D
    Schneider Xenotar 80mm/F2.8
    Ikoflex IIa
    Zeiss Tessar 75mm/F3.5
Pentacon Six
    Flektogon 50mm/F4 Zebra
    Biometar 80mm/F2.8 MC
    Sonnar 180mm/F2.8 MC

 

问:为什么你会被选进摄坛人物系列?
答:一般来说玩摄影的人分三类:被人敬佩的大师级人物;玩了N年略有长进的骨灰级人物;玩了N年没啥长进甚至越拍越差而乐此不彼的快乐级人物。第一类的代表人物已经选进了很多,应该给第二和第三类人物留几个位子。我想我是后两类中的代表吧!

问:为什么你只玩胶片不玩数码?
答:实际上我真正玩摄影也是从数码开始的。虽然大学期间摸过红梅海鸥,但都是同学把啥都调好了,我就只对下焦按下快门而已,晚上偶尔溜进闷热的暗房里给同学扇着扇子羡慕地看着他们捣鼓药水显影定影。2007年进了第一台单反D70,后来又进了D2X和从一系列的头。2010年夏天开始转胶片,2011年初就把所有的尼家数码机和头全给出掉,彻底和数码机了断了缘分;去年和今年又出了F5和F3HP,又彻底和日系绝了交。玩数码机时,也钻研过PS和后期,仔细看过Chip Phillips和他那个小组的片子,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现代数码大师以及摄坛里大师级人物拍得片子,但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2010年初买了本Charlie Waite的THE MAKING OF LANDSCAPE PHOTOGRAPHS,仔细研读了好几遍(即使现在也经常翻翻),同时上网仔细看了几个胶片时代代表性人物的网站后,才体会出摄影不是简单的多按快门,再海选和后期。胶片特有的凝重的色彩,厚重的质感,丰富的层次,正是我从心里在玩数码所追求而数码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另外,胶片相机快门的机械声,上弦的发条声,光圈调节的齿轮声也成了我的所爱,即使不外出拍片,在家用手摸摸沉甸甸的胶片机也是一种满足。

问:转拍胶片以后,你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答:第一,快门按的少多了也慢多了,知道真正用"心"去看,去感受,去欣赏,去取舍,去记录下每幅美的画面;第二,心中有相机,正因为胶片不能"即拍即得",久而久之,当一幅美景出现时,在心里就已粗略构图并形成了一幅照片,架起脚架看取景器只是做最后的细化而已;第三,由于前面的两点,进而领悟到身边就有很多美的小景,不一定非得要跑到大家拍滥了的"景点"去拍大片。

问:胶片比数码好吗?
答:说实话,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的记录介质,各有优劣。你要做的就是要知道怎样发挥各自的长处而已。打个比方,胶片就像是古典淑女,端庄内秀,从骨子里向外透出天生的典雅,是内秀其中;数码则如韩国MM,历经N次的整容,亦青春亮丽,光彩照人,是金玉其外。

 

《舍与得》

华兄的摄坛人物系列要介绍一位胶片玩家,问我是否能写篇评论,当时满口答应下来,觉得那应该不是个事儿。

可是,当我从纽约短途旅行回来,处理完email,端起一杯黑咖啡,开始浏览 slowguy99兄的摄影作品的时候,我开始有些隐隐地担心了。回头看了他的"刀枪剑戟"和"自问自答"部分以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slowguy99兄的摄影历程,他的器材,与我有非常相似之处。我们都是从Nikon D70开始比较严肃地学习摄影的;我们都经历了从拍数码到拍胶片的逆袭过程;我们似乎喜欢拍类似题材的片子,拍摄的视角来看,我发现,如果是我,一定也会那么拍。进一步说,他的片子得视觉感受,也似乎与我颇多相似之处。于是,我感觉我找到了我的 evil twin brother,评论他近乎评论我自己,而一个人,要对自我进行剖析,是一件痛苦的事。

我必须承认,摄影从数码入手,后来转而胶片,那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首先,要过估算曝光参数这一关。很多老相机本身或者不带测光表,或者测光表老化不能用了。即使是比较先进的带有测光表的手动相机,在拍的时候现调光圈快门也不是很方便。于是,F16和ISO的倒数成了你的好朋友,向下递减的光圈快门你也开始烂熟于胸。出门散步开始注意是阳光灿烂,还是有薄云在天,屋檐下背阴处该增加几档曝光?如果喜欢拍人文,估测对焦距离也成了你的业余爱好,儿子坐在对面吃早饭,距离有没有3英尺?那边那个买咖啡的美女,应该距离不过12英尺吧?我相信,slowguy99兄当初一定是跨过这个门槛的,这个痛苦的自我挑战过程是躲不掉的。但是,当胶片出片的时候,这一切都变得值得了。数码几乎一切自动,拍摄方便多了。但是,世界上的事情大概如此,没有舍,便没有得。

但是,slowguy99兄做得更狠,居然自绝于数码,把Nikon D2X这样的专业数码单反,还有,可以想象,一堆牛头都出掉了。真心说,我做不到这一点。这无疑是进一步的舍,于是slowguy99兄能够更专注,自然能得到的更多。而我呢,每次出门,还要纠结到底是带数码呢,还是带胶片。纵然带了数码,在路上,往往又后悔,应该带胶片就好了。

这几年,胶片器材也败得多了些。很多老相机,虽然上了岁数,但是颇堪把玩,上卷、过片、光圈快门、对焦;各种胶片也各有惊喜,正片惊艳、负片清新、黑白古朴。什么都好玩,什么都要尝试一下。问题是到了该出去拍片的时候,还是非常纠结:拍风景似乎应该带哈苏单反,但是几只镜头颇重;拍人文小景似乎应该双反,轻便,但是焦距太过固定;街拍似乎应该带旁轴,但是135底片似乎有点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slowguy99兄的器材组合与我相似,恐怕也有不少纠结的时候。

有的时候,纠结多了,我就坐在后院的花丛中,天马行空地想:假设,只是假设,由于生活所迫,我必须出掉所有的摄影器材,只能留下一台;而且,只能用一种胶片,而且每个月只有一卷可以用,那么我会留下哪一台?我会选择哪种胶片?大概,我可能会留下那台Rolleiflex 3.5F,或许我会选择Kodak 400TX黑白胶片。每个月只能拍一卷12张,我该怎么办?我想,可能我会专注于某个题材,可能是拍人物,可能是拍都市的角落,或许是散落在坂上山间河畔湖边的那些美丽的树。而且每一张我都会认真地测光、构图、对焦,思索再三按下快门。然后,一卷拍完,在暗房里认真地勾兑冲洗液,不厌其烦地调教温度。片子晾干后,再认真地扫瞄出片。我的每一张片子,都可以成为我的精品,我的大片… ...

回过神来,觉得不现实,或许只有slowguy99兄够狠能够做到。

 

  瓜哥,2013年7月

 

 

摄影作品

(1) Nova Scotia,Canada

 

 

(2) California, US

 

 

(3) California, US

 

 

(4) California, US

 

 

(5) California, US

 

 

(6) California, US

 

 

(7) California, US

 

 

(8) Munich, Germany

 

 

(9) Munich, Germany

 

 

(10) California, US

 

 

(11) Oregon, US

 

 

(12) Oregon, US

 

 

(13) Oregon, US

 

 

(14) Ottawa, Canada

 

 

(15) Ottawa, Canada

 

 

(16) Ottawa, Canada

 

 

(17) Rowan, Canada

 

 

(18) Beijing, China

 

 

(19) Beijing, China

 

 

(20) Beijing, China

 

附:    
【摄坛人物】之一
【摄坛人物】之二
【摄坛人物】之三
【摄坛人物】之四
【摄坛人物】之五
【摄坛人物】之六
【摄坛人物】之七
【摄坛人物】之八
【摄坛人物】之九
【摄坛人物】之十
【摄坛人物】之十一
【摄坛人物】之十二
【摄坛人物】之十三
【摄坛人物】之十四
【摄坛人物】之十五
【摄坛人物】之十六
【摄坛人物】之十七
【摄坛人物】之十八
【摄坛人物】之十九
【摄坛人物】之二十
【摄坛人物】之二十一
【摄坛人物】之二十二
【摄坛人物】之二十三
【摄坛人物】之二十四
【摄坛人物】之二十五
【摄坛人物】之二十六
【摄坛人物】之二十七
slowguy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