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次开会前先与她通气,捋一遍你的报告,然后发个总结,附件头儿。如果她上次提问出于好心,自然会帮你准备。如果出于恶意,有记录在案。
2. 与她准备完了之后,再与头儿捋一遍,着重说明是她认可后的版本。
3. 在与同事和头儿谈话时,强调在会议上一个小组的人应该统一口径枪口对外。你明白她提问是帮你,但认为这些问题由报告人来提出和解决,更利于小组形象。你新手肯定有考虑不周之处,所以这次报告前发挥团队精神,请他们帮你把报告准备的好上加好。这种说法即建立了你积极改进的形象,又指出她的做法可能对小组声誉的影响,一箭双雕。
题外的话:
1. 从帖中看,这位同事做事很认真。她的项目由你来接,如果你做的与她期待的不同,而且在会议上说的不明白,她自然会提问题。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委婉地向其他部门解释项目。碰一个较真的,明着说你做的不对,岂不是更丢面子。
2. 说话听音,头儿说 “make sure I know how this number came from” 是“有什么”。一个人连自己的数据从哪儿来的都不清楚,那他的数据说服力不大。如果是老手,声誉在外,听众对他的数据不会质疑,说了就信了。但新人没有建立起威信之前,一定要滴水不漏地准备好回答别人的问题。
头儿对你们二人之间的互动,很多是由你们自己说的来理解。你对她有意见,却在头儿那儿说了她的一堆好话,目的是什么。 相信你的动机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则是口是心非地误导。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是过些日子来职坛问:有一个恶同事欺负你,但老板支持她怎么办。
3. 如果不是升职,在公司的年头,说明不了谁比谁好。她对自己的头衔如何写,与你无关。而且你以为头儿不知道?别给他出难题了。说别人不好,不如说自己的好。
题外题外的话:
中美文化的不同处之一是有关问问题,中国文化讲究“苦读”,把提问看成检验一个人智商的标准,问题和智商成反比。而美国职场上不要怕问问题,尤其是项目刚上手时,问的越多,自己的思路越开阔,事情做的越好,以后问的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