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药为中医,服药不应成为中医主流

来源: YMCK1025 2016-10-19 20:04: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4968 bytes)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一不留神说出了中医真谛:不服药为中医。
本文转自 2016-05-16 纪录中医 院长在线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楼宇烈,浙江省嵊县(今嵊州)人,1934年生于杭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摘要  

中医“药”和“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理解错了,中药是通过一个方把不同的药物配起来治,服药在中医里不能够成为一个主流。中医主流是通过自身饮食作息、生活规律调理,来调动你自身的修复能力。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讲“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昭讲“不服药为中医”。这两句话,在现在人眼光看来,都是胡说八道,可是这恰恰是中医的灵魂。我们为什么一天到晚让大家吃药?

本文来源:纪录中医。院长在线获授权发表。

 

【点击观看视频】

 

 

1中国哲学与中医的关系

中国哲学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个就是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再有就是万物都是相关联在一起的。第二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动态的平衡,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个固定式的。

 

比如像《周易》讲的一个易字有三个含义,一个是不易,就是确定位置;第二就是变易,有了确定的位置就会相互转换;第三个是简易,不把问题搞得非常的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变易,所以中国人必然强调一个中,中和或者说中庸。中庸就是把握一个分寸,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不是一个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变化而变化的。中是一个不变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里面,是要发生变化的,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因此强调中,治中和。《中庸》里面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天地的位置就能够确定了,而万物也能够兴旺生长,所以中国哲学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对于中医来讲影响很大。具体地说阴阳五行,阴阳的相互的消长、转换,相互的包含,最终也包括相互的对立。五行是有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这是中国哲学很重要的特点,并不是仅仅确定某一个事情的一种性质或者一种特征,而在讲这些性质互相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的一种转换。所以非常强调一个中,还强调一个时,中国哲学里面讲的时,含义既包括时间也包括空间,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来调整中的原则,这些都是中医的诊断治疗或者预防的根本原则。

 

反过来,中医在实践中的运用,尤其在养生这个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提升和升华,所以中医离不开中国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中国的整体的文化和哲学也离不开中医,所以中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哲学。

 

2影响中国哲学思想的原因

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发展,当然是有一个历史的传承,整个大的历史背景或者一个文化传统,第二更多的还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人对自然认识的加深和扩展,或者人对自己生命认识的深化,跟这些都有关系,跟地理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

 

过去我们哲学里面,常常会批评一种地理决定论。把地理环境的问题,看成哲学思想或者文化的发展的唯一的因素,那当然是不对的,但是地理确实对形成人的这种价值观念的思维方式有影响,这是没问题的,我们看得很清楚。不同区域的国家、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不一样。哲学思想的形成跟生活习惯、信仰习俗也是分不开,所以有不同的信仰习俗、生活样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反过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决定生活样式和信仰习俗,所以一代一代这样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一些变化。

 

中国的文化强调,能够达到一个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合理的,所以我把它称之为“自然合理”,这个跟西方,特别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怎么一个鲜明的对比?西方强调一个科学合理,就是它要具有一种普遍性,才是合理的,而中国恰恰强调具有个性,符合它的本性才是合理的,普遍适用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讲反而是不合理了。这就跟中医又有很密切的关联,和自然合理的这种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时代、地域,整个的生活环境都有关系,自然合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非常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或者它的本性,也就是个性化的。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遍适用性有很大的差异。这种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比较成熟的时候是魏晋玄学,魏晋所有的哲学把尊重人自然的个性,尊重自然界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强调得很高,而且把它跟人要遵守社会的规律结合起来,认为社会规律就是离不开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需求。所以社会对于人的行为规范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人自身的本性。但是这种本性不是放任,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要尊重本性,那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往往结果反而是损害了自己。所以只有适性才是最好的,适合你的性,符合你的性,过了就不行,这个叫做自然合理。对于中医来讲,中医非常强调个性化,不同的人、体质、性别、地域、时间,包括对药材的采用也是非常强调这种地域性的差异,跟这个都有关系。

 

现在我们中医非常强调学中医的人一定要学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但释的这个成分加进来,很显然是到南北朝以后,尤其到隋唐以后。之前是儒道的思想也是互相关联,儒家的思想推动了中医思想的发展,中医思想的发展也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所以现在有个比较很普遍的说法叫做这个医易同源,就是《周易》跟中医同源,而且很多强调中医是在《周易》的理念指导下面,我倒觉得不一定全如此。

 

我们讲《周易》其实要分成《周易》本身和后来发展的易学。因为《周易》的源头六十四卦,即使加上了《十传》后来吸收了各方面的东西,发展出来的易学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从六十四卦的经和十个传里,有很多思想可以启发我们,比如辨证的思维,阴阳五行的协调,跟这个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这些思维都可以启发我们。但是说实在的,这些东西的发挥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周易》的影响,所以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地讲《周易》是易学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易术的发展推动了《周易》的发展。

 

3中国人对天地和疾病的认识

中国人最核心的思想还是把天地看作一个自然,生命是天地的常物,这个自然是没有任何神秘意义的,它不是一个造物主的概念。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生命,因为这个天地赋予生命,尤其人的生命是万物之中最宝贵的,所以非常重视生命的保护。中国人强调生生之学这样一个理念,就是怎么样来维护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这样一种学问。

 

所以中医的核心,我觉得是维护、保护和提升我们生命的一种学问。我经常讲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包括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防治疾病,即使得了疾病,也不是来单纯地治疗,而是来调整整个的机体,强调生命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所以这方面就和现代西方这近百年来流行的对抗医学的方式很不一样。

 

4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这个概念,就是作为一个医者,他要有精和诚这两个方面。“精”就是他的技艺的精深,“诚”就是他心底的诚信、诚恳,或者是静。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医这个职业是一个仁者的职业,所以对于来求治病的人怀有一种仁爱之心,还要一视同仁。所以把医看作是一个救世济民的事业,而不是一个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事情。经常强调医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对于他医术来讲是相辅相成的。道德品质高的医生,即使在医术上不如某些人,但是他在治疗效果上会超过那个虽然有高深的医术,但品德不怎么样的医生,因为医患是一个心灵沟通的关系。我们现在生活中,如果你对医生非常敬仰,非常信任,那么他所能够起的作用,跟你对这个医生存有疑虑的,甚至有一点看不起的,这个治疗效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医疗变成了一种产业,变成了一种市场经营的东西,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为什么过去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宋代的大哲学家范仲淹讲的话,他认为医者和宰的目的都是为了救世济民。所以在今天这个问题上,提升医德还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不仅仅是受儒家的影响,也包括佛教的思想影响。因为大医精诚这个概念是唐代孙思邈提出来的,他在讲到大医精诚的时候,特别讲到佛教那种慈悲的精神等等。所以一个医者要具有一种仁心,这是一个仁者的事业,不应该把它当成谋生的经济手段跟东西。

 

5道家和佛教对医德的影响

儒家更推崇一种社会哲学,人际关系的哲学。道家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称它为一种哲学,中国的佛教强调人身心的关系,也可以讲是一种心灵的哲学,一种信仰的哲学。所以它们是相关联的,相互促进的。

 

道家也是强调万物一体,万物都要同样的来看待,不能够分出高低贵贱。你要特别强调做人不要追求名利这些东西,淡泊名利。佛教更追求一个慈悲心,你把渡人,救众生放在第一位。所以我想,今天医者所有在医德训练培养方面,应该很好的吸收。藏医从藏传佛教这个角度来讲,也是把医德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们把从医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修证精进的过程,并不是说这个医生去信佛了,就另外去做一套修证,现在做医生怎么样治病人的病,对病人本身就没有一个分别心,这就是一个修证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现在不光是医生,各行各业都存在这样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6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草药和万物都是秉天地之灵气而生,所以气都是相通的。但是万物可以说是各秉一气,人秉的是全气,万物都是偏气,所以在运用这些中草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属于哪一个。你现在因为生活不规律亏了哪一个,那么要用哪个来补,如果你整体不缺,补这个东西干吗?没病服药是蠢事儿,就像身体挺好,你一天到晚吃营养品反而是毒品,说不定会损害你。

 

另外现在再加上很多人工种植,人工种植可能失去了某些天然的东西,或者又增加了某些原来所没有的东西,这个也很需要注意。我们中国强调药食同源,平时吃的食品跟药都是同源的,所以如果我们平时吃的食品能够维持我们的身体,就没有必要再去吃药。中医治疗都是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饮食调理不够了,再加上一点带有特别偏性的药材来治病。

 

总的来讲,中医并不是一定强调用药来治理,甚至用方。因为药和方本来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理解错了,中药它是通过一个方把不同的药物配起来治,我觉得服药在中医里不能够成为一个主流。中医最主流的应该是通过自身的调理、饮食作息的调理、整个生活规律的调理,来平衡你体内的营养,来调动你自身的修复能力。

 

我经常给大家讲,特别是搞中医的,这两句话如果大家参透了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高明的中医。就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讲的话“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中医的重点是治未病,也可以说是养生。还有一句话是清代的一位著名的学者钱大昭讲的“不服药为中医”。这两句话,在现在人眼光看来,都是胡说八道,可是这恰恰是中医的灵魂。我们为什么一天到晚让大家吃药?是药三分毒,总有一个偏性,偏了反而是损害你的身体,更不要说那些化学药剂了,所以能够不服药那最好,服药是不得已,而且一定要针对你身体,否则的话是以毒寄毒,反而更加糟糕。现在中草药生长的环境、气候、种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疗效也是很大的问题,药的生长环境、炮制办法变了,疗效一定也有变化。所以我觉得尤其现在,强调人身的自我修复更为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纪录中医。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联系电话(微信):1860201876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