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基本上中饭在单位的cafeteria吃,周末一顿或者两顿在外面堂食或者快餐(如果孩子有活动),一个月一到两次朋友们聚餐。疫情三年在家上班而且孩子们大了外出运动少了或者自己去了,就基本上百分百自己烧饭了。三年下来发现现在非常不愿意外食了。过去的这个节日期间各种工作组朋友圈小聚,中高档中式西式的都吃过,但没有一例是吃得喜欢的。或者油腻,或者味重,或者嫌不平衡,或者吃完了胃肠不舒服。总结下来应该是自己烧的种类简单清淡,胃肠胃口的适应性都差了。少了外食的兴致,倒是省钱了。
圣诞节横跨美洲大陆去姐姐家相聚。姐姐一贯以大厨自居,早早做下甜烧白咸烧白,光“菊花酥”“莲花酥”“蛋黄酥”就好几种,我却下不得口。她每日精心细做的各种菜肴,我却多数觉得咸油或者太细(程序太多不能吃出本味儿)。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狼吞虎咽,大姐可能多少有些失望。
默默听从花班的谆谆教导(以前常有人写成“哼哼教导”,我觉得写成“吨吨教导”或者“顿顿教导”也行),这一年水果上吃得也少了。这个假期出去徒步自带中饭里面有香蕉,一口咬下去突然觉得怎么这么甜,甜到几乎吃不下去。
看楼下大家积极讨论美国和法国的饮食习惯而有感而发。口味是习惯的积累,是可以慢慢地改变的。在美国,有意识地健康饮食也可以做到“法(四声)国范儿”的。
信马由缰,又想起来假期的另外一个有关饮食的讨论。
假期看到大姐孩子的饮食习惯(吃饭时没胃口,过后反正家里海量的零嘴点心)和我自己的闺女说起来。她特别迷恋甜食,从小就会悄悄地拿糖进自己屋里吃。我常常给她换床单的时候发现下面压着的糖纸。我的办法就是家里不买糖,她很长的时候都以为糖是只能万圣节要的。到朋友家玩看到朋友妈妈拿出糖来她好奇怪,怎么糖可以不是自己要来的,可以是妈妈给的!现在她是个一周五次去健身房的大学生了,还是很喜欢甜食。说到我大姐的孩子,我就说我以前怎么管制糖和甜点的(多少心里有些骄傲的),没想到她跟我说,她以前在学校里在朋友家,有机会吃甜点的时候都是毫无节制地吃,因为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回家就没有了要抓紧机会吃。她偷偷地在屋里吃要来的糖,因为知道要是问我,我一定说一天一个足够了。在高中的一天,别人给她杯子蛋糕,她推回去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可以不被甜食控制了,这是一个觉醒的时刻。但她觉得因为我们的控糖,使得她有很多类似撒谎瞒着人的时刻,也使得她有很多craving 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吃的糖更多。这是我们之间第一次讲到这个,她说起来竟然有些哽咽。所以可能我们的控糖和唠叨也不是一个好的做法。我也的确碰到过同事说他小时候得不到糖,就决定自己的孩子要多少糖给多少糖。而我的儿子是对甜食本身就是没兴趣的,从来要来的糖被妹妹拿走也不在乎,所以我的控糖对他也没有什么效果。当父母真是如履薄冰,对错之间太难平衡了。有时觉得幸亏他们都大了,幸亏他们还大体上算好孩子,好惊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