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孙中山官方的版本: 1892年,孙中山以各门功课一百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学成后,孙中山被澳门华人公立的镜湖医院聘为西医科主任。他是这所中医院第一位聘任的西医,每日上午在该医院免费出诊,不收分文。下午在写字楼应诊,周日10时至12时在此接种牛痘。当时镜湖医院没有西药,孙中山想出“自愿赠医”、“药局赠药”的办法,由他向镜湖医院借款白银1400两,开办中西药局。孙中山赠诊后,由这个药局赠西药给病人。
孙中山当年迂至广州行医,是由于他医术精湛,待人亲切,无论门诊或出诊,诊费一律随意而付,加上他特别擅长外科手术和治疗肺病,在澳门行医不满三月就声名鹊起,招致了葡萄牙医生的嫉妒。澳门法律规定,医生从葡政府取得行医执照后方能在当地行医。孙中山受到葡萄牙医生排斥,所以不能在澳门立足。他后来在自传中也谈及此事。
下面是揭露版本:
孙中山:“野鸡大学”毕业,未获博士学位
1879年,孙中山13岁就离开家乡,随兄长孙眉到檀香山教会学校就学。1883年,孙中山回国后,先后进入香港拔萃书院、中央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香港西医书院。根据国民党过去的宣传,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业成绩相当优异,大小考试都常拿满分。1892年7月,孙中山作为香港西医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官方宣传甚至还说,这个成绩不但在当时是第一名,此后百年港大医学院也没人打破过。其实不然。 1992年11月,台湾《传记文学》(第61卷第5期)载文批驳了这一说法,文章指出:孙中山在西医书院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非凡之处,因为这个班上只有孙中山和江英华两个学生,拿第一似乎算不得什么伟大事迹。
官方宣传还把香港西医书院说成是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前身。其实所谓香港西医书院只是个未获立案的“野鸡学校”,成立于1887年,孙中山是该校第一届学生。而港大成立于1911年,西医书院于1913年并入该校医科,1915年宣布结束。也就是说,西医书院只是在港大建校之初被吞并的一所学校,并非港大医学院前身。
由于香港西医书院的毕业证书不为香港当局承认,因此孙中山毕业后无法获得行医执照,毕业即等于失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孙中山到处奔走,拉关系求贵人走了不少后门,均无效果。于是只得改去澳门行医。澳门行医也要执照,孙中山也没有申请下来,没办法,他只好无照行医,结果又被澳门当局禁止。实在没有办法了,他又跑回国内,在广州开办“中西药局”。也许是这张医学文凭让他吃够了苦头,没多久,孙中山就干脆弃医从政,转行闹起革命来了,此所谓 “不能为良医,则退而为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