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伯克希尔·哈撒韦70年代的年度报告中,反复出现一家名为Blue Chip Stamps的公司,中文常译作“蓝筹邮票”。它并不生产邮政邮票,而是经营“兑换券”业务。这类商业模式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零售业中曾风靡一时。
具体运作模式是:蓝筹邮票与零售商签订协议,零售商向其购买印花,再根据顾客消费金额赠送相应数量的印花,多买多得,消费者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可前往蓝筹邮票的“兑换中心”兑换各种琳琅小商品。
是不是和现在的“积分换购”很像?
▍为什么商家不自己发行印花?
答案在于规模经济。自建兑换体系成本高昂:商家需独立承担印花设计、印刷、防伪,以及兑换中心的建设与运营,还要采购并管理庞大的礼品库存。而对蓝筹邮票这样的平台来说,服务成千上万家商户能够大幅压低单张印花和礼品的采购成本。
其通用性——消费者可在不同商家收集同一种印花——也极大增强了吸引力。在还没有电脑与手机的50年代,这无疑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运营方式。
这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式, 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個强大的商业密码——浮存金(Float)。
▍巴菲特的神来之笔:看透浮存金的本质--先付款,后兑付
到了70年代,随着折扣店沃尔玛等的兴起,竞争加剧,零售商们更倾向于直接降价而不是搞复杂的印花促销。消费者的兴趣也逐渐减弱,兑换率下降。加上被反垄断法打击,蓝筹邮票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核心业务已经衰落。
但巴菲特为什么在这时候,收购了蓝筹邮票?因为他看到了别人忽略的价值, 那就是蓝筹邮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堆积的、因印花未被兑换而产生的巨额浮存金。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可以用于投资。
“浮存金”才是蓝筹邮票的真正价值。
零售商预先购买印花,而消费者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攒够数量兑换商品。在这段“浮存期”内,蓝筹邮票就沉淀下一大笔无息资金,可用于投资。
这与保险公司的浮存金模式非常相似——先收保费,待保险事故发生后理赔,中间段的资金可用来投资。(当然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涉及更复杂的精算,统计学和概率论,但其本质是利用浮存金来获取收益)
巴菲特就是浮存金游戏的王者。
他打出了一套精彩的降龙十八掌
从1970年起,巴菲特开始通过伯克希尔·哈撒韦持续购入蓝筹邮票的股票。
到1972年,他已取得控制权,并做出一笔载入史册的收购:通过蓝筹邮票以2500万美元买入时思糖果(See’s Candies),成为巴菲特与查理·芒格最经典的投资案例之一。
1977年,伯克希尔再次通过蓝筹邮票公司收购了《布法罗晚报》(Buffalo Evening News)。
蓝筹邮票公司于1983年被正式合并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了伯克希尔的一部分。今天它的兑换券业务基本不复存在了,它已经完成使命,以另一种方式滋养壮大了伯克希尔。
▍现代商业中,浮存金模式在商业世界中随处可见:
- 预付卡与礼品卡(星巴克、亚马逊等)
- 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山姆会员店)
- SaaS与订阅服务
- 房地产预售制(“卖楼花”)
- 报刊杂志订阅
这些年在中国,这种模式已演化出多种形态,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各种美容美发,培训机构,健身房,餐厅的预付会员卡、电商平台担保交易、在线订阅服务等。都是浮存金的衍生形式,而且,往往兑现周期越长,优惠力度越大。
▍浮存金的双面刃
这种商业模式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浮存金是一笔自由支配的无息现金,另外预付费模式天然地锁定了客户未来的消费,降低了客户流失率。提前获得收入使得公司能更准确地预测现金流,更好地规划生产和运营。还可以用于投资,增加收入。
这就是为什么,你的Tony使出浑身解数都要让你办卡的原因。
但风险也同样巨大:“预收款”虽然无利息,在会计上仍是一项负债。仍然是需要兑现的,企业需具备极强的资金管理能力,否则一旦将预收款盲目用于扩张或投资失败,便可能无法履行兑现承诺。
近年来,国内教育机构、健身房通过推销高额会员卡快速扩张后突然倒闭、老板跑路的现象屡见不鲜,正是浮存金模式被滥用的典型后果。话说,我还有300元共享电单车押金,至今没有拿回退款。
▎结语:浮存金是工具,而非目的
“先付钱,后兑现”本身并无问题,它体现了现代经济中“时间可交易”的特征。关键在于执行的方式与尺度。
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未将浮存金视为终点,而是懂得将其配置于真正能创造价值的资产。相反,很多现代企业本末倒置,一味追求预收款规模,却忽视商业本质。
从共享单车押金难退到长租公寓爆雷,都在提醒人们:缺乏兑现能力的预收款,终是骗局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