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铁粉可能都记得这张经典的棒球图片。这就是巴菲特“棒球理论”的起源。
图片中的人物是波士顿红袜队的传奇球员泰德·威廉姆斯。他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击球手,也是最后一位单赛季打破0.400(40%)击球率大关的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球员。他的高击打率秘诀是: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巴菲特的棒球理论也类似。他认为投资者应该像优秀的击球手一样,只在自己最有把握的“击球区”挥棒,而不是盲目追逐每一个机会。巴菲特的“击球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耐心等待机会:投资者应像优秀的击球手一样,耐心等待那些进入自己“击球区”的机会。这意味着只关注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并且非常有把握的投资机会。
2. 避免频繁交易:投资者不应该因为市场上有许多投资机会就感到压力,从而频繁交易。相反,应该只关注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3. 专注于高概率事件:投资者应该专注于那些高概率、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而不是追逐每一个可能的机会。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击球手,只在最有把握的情况下挥棒。
4. 纪律和自制力:强调纪律和自制力。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不被市场情绪左右,只在自己最有把握的时候采取行动。
这套理论,被无数的价值投资者视为经典。
不过,被很多人忽略的一点,是泰德·威廉姆斯获得这个成就的时间。他突破.400击球率大关的时间是1941年。那个赛季,他的击球率高达.406。
但是,80多年过去了,之后的职业球员再也没有达到过这个目标。
说到这里,看看投资领域。你是否发现也有相似之处?最近出现的伟大/有思想的投资大师,数量似乎远远不如历史上的英雄辈出的年代。
棒球世界的解释
初看这个数据,第一个想到的问题自然是,为何棒球领域0.400的记录如此长时间地无人突破?
是人的技术水平比以前变差了?难道不应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吗?
严谨的看这个问题,可以看看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他首先认识到,击球率并非一个绝对统计数据,而是相对数据,即击球手与投手两个对手方之间的相对数据。他认为,之后的击球手在技术上并不逊色于那些伟大的.400击球手时代的击球手。事实上,经过严格/现代化训练的现代球员,平均水平比他们的前辈要更高。.
他说:“将.400的击球率重新定义为充满变化的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击球概率曲线(钟形)的右尾。它的消失必然标志着击球技术以某种形式的(相对)退化。这种减少是如此普遍,规律性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必须洞察到系统随时间变化行为的一般性规律。”
当表现最优秀的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遵循相同的规则时,复杂系统会得到改善。随着系统的改善,它们会达到平衡状态,变化也会减少。
随着游戏的改进,钟形曲线向右移动,右尾也必然会缩减。”
职业棒球员们会不断观察、思考,并努力寻找方法来玩弄或操纵比赛规则,以获得合法的优势(如击出弧线球的新技巧、抢球的新方法、在准备投球时旋转身体以欺骗击球手的新招式)。
一旦一个优势有效,消息传开后,这些发现会渗透到整个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最终结果必然是鼓励球员们在比赛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接近最佳表现。
在稳定规则下,由相互竞争的个体单元组成的系统,为了胜利而相互竞争,单个玩家都在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从而导致整体上趋向最优解。随着系统接近它的极限,达到最优秀的可能必然减少。
一项体育运动在规则稳定且人人都能参与的情况下持续的时间越长,顶尖选手就离极限越近,因此我们就不应期待记录会突然被大幅打破。
或者说,伟大击球手的消失,是整个棒球体系竞赛中,更高效的副产品。
投资也是一种相对性的努力
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相对性的努力,是买卖双方之间的博弈。约翰·邓普顿、约翰·内夫、克里斯·戴维斯、安东尼·波顿、彼得·林奇等等传奇投资者都创造了持续的阿尔法(超越市场平均收益)的业绩记录。在投资界,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400击球手。
然而,如今,“明星”基金经理已经少之又少。除了永立潮头的沃伦·巴菲特,以及曾在柏基的詹姆斯安德森等少数投资人,其他的投资大师似乎都已经是上一代人。
古尔德对.400击球手消失的解释,似乎也适用于曾经声名显赫的投资大师的消亡。
专业投资者总是在寻找合理的优势,他们要么改进之前的投资方法,要么发现更稳健的投资框架。例如,因子投资,无论是质量、成长、价值等,在投资领域已变得无处不在。随着因子投资逐渐渗透到整个体系,这种方法所产生的阿尔法值(即超额收益)会逐渐降低。
一旦微小的阿尔法收益来源被揭示,其他投资者就会纷纷效仿,市场实际上会逐渐消除这些优势,使其不复存在。
尽管执行方式和操作手法已经有所改变,但投资本身却是一个越发成熟的领域。互联网、平台可访问性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为全球竞争者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更低的进入门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群体建立在前几代投资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之上,每个参与者在交易方法上变得更加明智和高效。
因此,投资这个系统已变得越来越优化。
如今的主动型基金经理并不比过去差,也不比过去缺乏才华。而且,他们可能更有才华、更见多识广、装备更精良。明星基金经理仍然存在,并且会继续存在。
只不过他们现在的人数太多。这导致寻找阿尔法收益的来源越来越难。
霍华德.马克斯的偶像,金融史学家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说:“竞争太过激烈,没有人能达到.400的击球率。我像鹰一样关注棒球数据,世界似乎也变成了这样。市场上到处都是聪明、热切、充满动力、见多识广的人。要想成为赢家,或者保持赢家的地位,都是很难的。“
伯恩斯坦的下一句话是:“还有一个基准问题。基金经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求他们降低跟踪误差。他们没有动力去做出达到.400击球率所必需的大赌注。而除非你下大赌注,否则你很难大幅跑赢市场。“
例如,对主动管理者来说,高质量的集中投资组合,能够提供跑赢大盘的机会。但此类投资组合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表现不佳,或波动性很高。连个因素都会导致基金经理的职业风险极大。
另外一方面,“不要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分散化投资“似乎已经演变为”尽可能分散“。而过度的分散也导致投资组合很难去获得阿尔法收益,反而向指数靠拢。
按照参考古尔德的观点,投资体系正变得越来越高效,基金经理的相对表现越来越接近平均值(也就是代表市场的指数)。
以短期,相对于指数的表现作为业绩考核指标,能够持续跑赢指数获得阿尔法变得难上加难,尽管许多基金经理非常有才华且非常敬业。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投资组合的“指数化“逐渐成为趋势。
紧跟指数,别犯错。
巴菲特的投资三要诀:不要亏钱,不要亏钱,不要亏钱
在不少人那里成了:不要出错,不要出错,不要出错
只要不犯错,就容易保住位置
只要你什么都不做,就不会犯错
等等,这不是体制内生存的不二法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