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领域,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是投资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场考验。它考验着耐心、信念,以及在周遭众人意见相左时仍能坚持前行的能力。
与很多投资者一样,Rowan Street Capital也是受到巴菲特和芒格影响,立志成为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因此,在一家顶级华尔街投资公司管理超过 10 亿美元资产逾十年后,两位创始人亚历克斯和乔在2014年底的把酒论英雄后,在一张餐巾纸的背面勾勒出Rowan Street Capital的蓝图,并在一周后,辞去工作,用自有资金开始,创立了这家以价值为目的的资产管理机构。经过10年的努力,他们如今管理着17亿美元的规模,年化回报12.4%。
与纯粹关注它的成功相比,我更感兴趣的是这家投资者成长的过程。与大多数机构,他们经历了开始的成功,失败以及反思。最明显的,是他们从开始的“捡烟蒂”投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在错失了一系列长期增长的机会后,他们诚实的看到自己的错误。他们认为,拓展能力圈是工作的一部分。这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懂了其实不懂的东西,也不该只因某些优秀企业不符合旧有模型就将其拒之门外。
正是这种持续学习,让他们能够站在原来的偶像巴菲特/芒格等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策略不断进化,并且他们在持续学习网络效应等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规律,帮助他们在之后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同样,面对短线机会的诱惑,他们也能控制自己的贪欲,保持策略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以下是Rowan Street Capital成立1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来源致投资者的信)。
早年:生存模式
在投资界,仅靠少量个人资金且无机构支持就创办基金的情况极为罕见,而要在初创阶段存活下来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没有财力雄厚的靠山,没有豪华的办公室 —— 只有自己的钱,以及少数几个信任我们的亲友。
只有两个怀揣大胆愿景的人,以及对一种简单却强大的投资方法不可动摇的信念:
-
寻找由杰出人才领导的优秀企业。
-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
-
让时间和复利发挥其余的作用。
我们必须极度自律。没有办公室,没有彭博终端,没有分析师,也没有昂贵的研究订阅服务。我在自己的公寓里运营基金,如饥似渴地研读年报,仿佛那些是畅销书一般。热情是驱动力,但对 “可能得搬回父母家” 的真切恐惧也是。每一分钱都至关重要,我们运营基金时秉持的节俭态度,与我们在投资中所遵循的如出一辙。
有时,感觉各种不利因素都堆积在我们面前。但那些早期的挣扎奠定了Rowan Street Capital的根基。我们当时不只是在创办一只基金,更是在塑造如今仍定义着我们的那些习惯:
像企业所有者一样思考和行动。我们不炒作股票——我们拥有企业。
过滤噪音。优秀的公司不会因一个糟糕的季度或美联储的一项声明就一蹶不振。
让复利发挥作用。我们不执着于频繁调整,而是专注于时间和耐心——这是投资领域最强大的两种力量。
那时候,我们并未觉得是在构建一种投资理念,只觉得是在为生存挣扎。但现在回望,我们一点也不想改变那段经历。那些早年的困境根本不是挫折 —— 而是历练。它们教会了我们耐心、韧性,以及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的自律。
2015-2017 年:成长塑造期
在最初的几年里,我们专注于打下坚实的基础 —— 完善流程、测试投资框架、磨练自律性。我们的投资方法深思熟虑,但和所有投资者一样,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在此期间,我们投资了多家优质企业,其中许多后来都成了卓越的长期表现者:
-
美国银行(BAC)——自买入以来上涨 3 倍
-
缤客集团(当时名为 Priceline)——上涨 4.2 倍
-
迪克体育用品(DKS)——上涨 6.3 倍
-
麦克森公司(MCK)——上涨 4.2 倍
-
诺和诺德(NVO)——上涨 3 倍
虽然我们善于发现优质企业,但这一时期的一个关键教训重塑了我们的投资方式:我们学会了屏蔽宏观经济噪音,专注于真正驱动长期复利的因素。
教训一:忽略噪音 —— 专注于你能掌控的事
Rowan Street Capital刚起步时,我们犯了一个常见却代价高昂的错误 —— 几乎每个投资者都会在某个阶段犯这样的错。我们太担心市场可能的走向,而不是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
2015 年,华尔街充斥着牛市已近尾声的警告。专家们听起来头头是道,他们的论点颇具说服力,“稳妥行事” 的本能也十分强烈。我们中招了。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们早期对缤客集团(当时名为 Priceline)的投资。这是一家优质、轻资产、能产生大量现金流且具有强大网络效应的企业 —— 正是我们乐于持有的那种公司。但在它上涨约 40% 后,我们因为担心经济放缓会影响旅游需求而卖掉了它。如果我们当时坚持持有,这笔投资大约会增长 4.2 倍(年化回报率约 17%)。
那次经历让我们深刻领悟了彼得.林奇的一句名言:
“投资者在为回调做准备或试图预测回调时损失的钱,比在回调本身中损失的要多得多。”
创办Rowan Street Capital之前,我们就读过这句话,但投资并非从书本中就能真正学会 —— 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从理智上理解一个教训是一回事,亲身经历则是另一回事。过早卖掉一家优秀的企业,却眼睁睁看着它不断复利增长,这样的错误让人刻骨铭心。
从那时起,我们确立了一个指导原则:忽略市场预测,专注于企业本身。我们不敢说知道市场下个月或明年会怎样。但我们知道如何识别那些优质、管理出色、能在长期实现两位数资本复利增长的企业。这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至于市场如何波动,就任其发展吧。
教训二:复利的首要原则:不要无故打断它
起初,我们仍秉持着经典的价值投资理念:花 50 美分买 1 美元的东西,待其接近内在价值时便卖出。一旦某只股票达到我们所认为的 “公允价值”,我们就会清仓,转而寻找下一个被低估的标的。这种做法导致投资组合换手率居高不下,我们也一直在不知疲倦地追逐新的便宜货。偶尔,这种方式能带来不错的交易收益,但久而久之,我们意识到自己优化错了方向。
查理.芒格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
“如果你因为某样东西被低估而买入,那你就得在它接近你所计算的内在价值时考虑卖出。这很难。但如果你买入几家伟大的公司,那你就可以坐享其成。这是件好事。”
这话听着简单,但我们花了数年时间才真正领悟其中的智慧。回望 2015 至 2017 年的投资记录,不难发现我们曾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追逐下一只 “廉价股票”—— 在各种机会之间频繁切换。
事后看来,这种方式其实并不适合我们。我们发现,当估值成为首要关注点时,我们很容易涉足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或陷入复杂的投资逻辑,还可能把统计意义上的低价与安全边际混为一谈。我们本该把时间用在研究由杰出企业家领导的优秀企业上,而不是执着于估值和搜寻便宜货。这才是我们理应具备的优势!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惨痛教训是过度优化预期收益。我们会卖掉那些已经 “充分估值” 的股票,转而买入其他我们认为上涨空间更大的股票。当时觉得这种操作很明智,但实际上,我们常常因此错失了所卖出企业未来 3 至 5 倍的长期收益。
以 Chipotle(CMG)为例。我们持有 6 个月、获利 80% 后就卖掉了其股票,还为这笔漂亮的交易沾沾自喜 —— 结果却眼睁睁看着 Chipotle 在随后几年里实现了 9 倍的复利增长。太令人懊恼了。
复利的作用只有在不受干扰时才能发挥。我们最终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正确买入,然后坚定持有。这话听着容易,但实际上需要极大的耐心、自律,以及对所投资企业毫不动摇的信念。复利的力量唯有在持续不间断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展现。
要是我们当时什么都不做 —— 一直持有 Chipotle、缤客集团以及其他一些企业的股票 —— 业绩会远远超过我们这种更为活跃的投资策略。过早卖出、频繁交易、过于关注估值而忽视质量,这些经历都强化了一个核心信念,而这一信念如今已成为我们投资方法的核心:
找到真正优秀的企业,以合理价格买入,然后让时间见证它们的成长。
2018-2021 年:突破期 —— 找准节奏
到 2018 年,Rowan Street Capital迎来了转折点。在那之前的几年里,我们不断完善投资方法,从早期错误中吸取教训,对驱动长期复利的真正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正是在这一时期,我们不仅在理论上,更在实践中全面践行了自己的投资理念。
回望过去,2018 至 2021 年是一段取得巨大进步并收获关键教训的时期。2017 年 12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我们实现了 27.5% 的年化回报率(扣除费用后为 21%),这充分证明了持有一篮子优质企业股票的威力。但比数字更重要的是我们思维方式的转变。
教训三:坚守能力圈 —— 但保持好奇心
Rowan Street Capital创立初期,我们犯过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凡是不符合我们 “优质投资” 心理模型的公司,都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排除在外。正因如此,我们错失了亚马逊、谷歌、奈飞、苹果等一众时代顶尖的复利增长企业 —— 甚至没给它们一个公平的评估机会。
我们为何会忽视这些公司?因为巴菲特历来对科技企业的回避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我们的投资手册建立在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原则之上,便想当然地认为这些科技巨头过于难以预测、过度依赖持续创新、且估值难度极大。我们没有尝试去理解它们,而是将其归入 “太难搞” 的类别,然后转身离开。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公司早已渗透到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2004 年谷歌上市前后,我每天都在用谷歌搜索;
-
2006 年注册了 YouTube(在旧金山一家咖啡店工作时,甚至见过联合创始人陈士骏);
-
2007 年购入了第一代 iPhone;
-
2011 年开始用奈飞流媒体看电影;
-
2010 年注册脸书,还是 Instagram 的早期用户;
-
住在旧金山时,出门全靠优步和来福车;
-
后来在西雅图,亚马逊的包裹堆满了我公寓的收发室,他们的总部大楼就在街对面拔地而起。
这些并非我们无法理解的抽象企业 —— 我们其实就生活在它们构建的生态系统中。但只因它们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价值框架,就被我们排除在投资清单之外。
直到 2017 年夏天,我们读了亚历克斯莫阿泽德的《现代垄断》,才意识到自己错失了多少机会。我们未经任何尝试去理解,就否定了一整个能改变世界的企业类别。我们由此明白:最大的错误并非错失机会,而是从一开始就懒得去理解它。如今我们遵循一条简单的规则:不一定要投资某个标的,但在说 “不” 之前,必须努力搞懂它成功的背后逻辑。你当然可以把某些东西归入 “太难搞” 的类别 —— 但前提是你已经做足了功课。
我们依然坚信要坚守能力圈,但也逐渐明白:作为投资者,拓展能力圈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这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既不能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懂了其实不懂的东西(投资领域最重要的三个字或许是“我不知道”),也不该只因某些优秀企业不符合旧有模型就将其拒之门外。
这次警醒之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平台型企业、网络效应,以及现代“科技垄断者”的竞争优势。我们广泛研读脸书、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腾讯、奈飞、爱彼迎、优步和特斯拉等公司的资料,发现其中许多企业其实完全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选股标准:
l 竞争护城河不断拓宽,增长空间长期存在;
l 由充满激情的创始人领导,管理团队持有大量股份;
l 被证实具备以高回报率进行资本再投资的能力。
到 2018 年,我们终于采取了行动。我们投资了脸书和 Spotify(至今仍持有),还建仓了阿里巴巴、腾讯、DocuSign 和 Zillow。事后看来,一次性投入这么多“新经济”企业确实有些激进,循序渐进或许更明智。但这标志着我们投资理念的关键转折。
这些投资中,许多并非单纯的高增长科技标的,而是巴菲特式传统垄断企业在当代的等价物——只不过它们建立在数字平台之上,而非实体基础设施。这一认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投资方式。世界在变,行业在演进,投资框架也必须随之调整。持续学习、不断质疑自身假设的能力,已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教训四:建仓的艺术 —— 在信念与审慎间找到平衡
这一时期,我们还通过惨痛经历学到了如何正确建仓——在坚定信念与保持审慎之间找到平衡。职业生涯早期,我们在两个极端都犯过错:有时,我们识别出优质企业,做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强烈的投资信念……最终却只建了 1%-3% 的仓位,即便判断正确,也难以对整体收益产生实质影响;有时,我们又过早地将过多资金投入单一标的——远早于企业真正赢得这份信任之前。
经验告诉我们:即便一家企业在纸面上看起来完美无缺,其投资逻辑也需要时间来验证。真正优秀的企业,会在岁月中证明自己的价值。根本不必急于求成。最审慎的做法是:先建立一个有意义但规模适度的仓位,让企业通过时间的考验,逐步在组合中赢得更大权重。如果企业运营出色,随着股价上涨,初始仓位自然会成长为核心持仓;如果事与愿违,较小的仓位也能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这种方法还帮我们克服了一个心理障碍:对“为优质企业支付溢价”的恐惧。我们错失的一些最佳投资,并非因为没发现优秀企业,而是因为一直等待一个“完美价格”,却始终没等到。通过先建立适度仓位,我们至少能确保自己“上车”。若后续股价回调,还能加仓;若股价直接上涨,我们也已身在局中,而非在场外观望。
另一个重要认知是:优质组合往往会随着时间自然集中。赢家会因持续增长而占据更大权重,输家则会逐渐淡出。早期,我们总觉得有必要主动管理仓位 —— 减持赢家以 “锁定收益”,为表现不佳的标的补仓摊薄成本。如今我们明白,要让优秀企业凭实力赢得仓位。如果一家企业能以超高速度复利增值,为何要人为限制其在组合中的占比?这就好比让迈克尔.乔丹因为太重要而换下场,简直荒谬。
教训五:说 “不” 的力量 —— 找到卓越,任其复利增长
这一时期我们学到的最宝贵教训之一,是长期持有的真正力量。复利的威力固然巨大,但前提是你不能无故打断它。追逐下一个机会的诱惑永远存在——总有看似“便宜”的股票或令人兴奋的新标的出现。但多数时候,最佳选择是坚守现有持仓,按兵不动。
早期,我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那时的心态是:必须不断优化组合,持续将资金转向下一个“更好”的标的。惨痛的教训让我们明白:优秀企业不需要频繁交易,而需要长期持有。
例如,多年前我们曾持有 Chipotle(CMG)和 Tractor Supply Co.(TSCO)等杰出企业——它们拥有持久优势、优秀管理团队和长期增长空间。如今看来,这些正是我们希望持有数十年的公司。但当时,我们说服自己找到了“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更好标的,于是卖掉了它们。
这是个错误。查理.芒格说得好:“复利的首要原则是,永远不要无故打断它。” 卖出这些企业,就是打断了它们的复利进程,与如今定义Rowan Street Capital的长期持有理念背道而驰。和多数宝贵教训一样,我们必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于心。
多年来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的优势不在于频繁决策,而在于少而精的决策——通过极度挑剔的态度,做出质量更高的选择。2023 年,我们只做了一笔新投资(Adyen);2024 年,同样只有一笔。这两笔投资至今都显著跑赢市场。这并非巧合,而是耐心等待、对绝大多数机会说“不”的结果。
华尔街文化崇尚持续行动,但事实是:卓越企业本就罕见,能以合理价格买入的机会更罕见。我们的核心策略很简单:买对,然后持有。说起来容易,实践中却需要极致的耐心、纪律和信念。
从这些经历中,我们提炼出一条指导原则:发现卓越,买入卓越,适时增持卓越;卖出平庸。在一生的投资中,少数几家被耐心持有的卓越企业,将贡献绝大多数收益。关键不在于追逐下一个标的,而在于坚守你已找到的卓越者。
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铸就我们的严峻考验
2021 年年中至 2022 年底的这 18 个月,无疑是我们投资生涯中最残酷的一段时光,也因此成为Rowan Street Capital发展历程中极具挑战的一章。
那些构成我们投资组合核心的成长型股票——那些我们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并坚信不疑的公司,股价遭受了沉重打击。这并非短暂的下跌,而是一场持续一年的无情暴跌。
市场总有一种残酷的能力,能让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短期内也感到自己像个傻瓜,这段时期也不例外。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满是基本面强劲的公司,但它们的股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
随着悲观情绪如野火般蔓延,成长型股票在市场眼中变得声名狼藉。估值一落千丈,市场情绪变得极为恶劣。我们仿佛在与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对抗 —— 这股洪流此前已经淹没了许多人,如今正威胁着要将我们也吞噬。
随之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与那些无论业绩如何都能收取高额费用的大型基金经理不同,我们的报酬完全基于业绩。如果我们无法实现复苏,可能多年都拿不到薪水——甚至永远拿不到。这种不确定性令人窒息。但放弃从来都不是我们的选项。
当周遭的一切都在叫嚣着 “认输吧”,信念便显得尤为重要。在那段时期,我们的目标变得无比清晰:为投资者挽回损失的资本。我们加倍坚守自己的投资流程,直面风暴,绝不退缩。
市场放弃了 Meta 和 Spotify—— 但我们没有。在抛售潮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一些最有信心持有的股票被市场彻底抛弃。Meta(前身Facebook)的交易情况仿佛它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到 2022 年 11 月,Meta 的市值暴跌超过 7500 亿美元——蒸发了其峰值时四分之三的价值。市场对它的评价糟糕到了极点:人们坚信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愿景是一项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愚蠢之举。广告商纷纷撤资,来自 TikTok 的竞争愈演愈烈,Meta 的股价被如此定价,仿佛这家企业已步入终端衰退。
但基本面却讲述着不同的故事。Meta 在其旗下平台(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上仍拥有 37 亿用户,能产生数百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更重要的是,扎克伯格对这场危机做出了回应,他大力削减成本,并重新聚焦于核心业务的效率提升。
Meta 并没有垮掉,是市场对它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所以我们坚持持有。
Spotify 是另一个“战场”。到 2022 年年中,Spotify 的股价较其高点暴跌了 80%,其交易价格意味着投资者认为这家公司没有盈利的未来。批评者认为,Spotify 没有定价权,受制于唱片公司。它在播客领域的巨额投资被嘲讽为一项耗资超过 10 亿美元的错误决策。简而言之,市场将 Spotify 仅仅视为又一家陷入困境的科技公司,而没有看到它实际上是占据主导地位的音频平台。
但我们做过充分的研究。Spotify 在数字媒体领域拥有最强大的网络效应之一。当时,它拥有超过 2 亿付费订阅用户和近 5 亿月活跃用户。随着对内容成本的优化,其利润率即将得到改善。而且,它在尚处于萌芽阶段的音频广告领域已经建立了巨大的领先优势。当时我们也写了一篇评论,标题是:《Spotify(SPOT)目前市值约 150 亿美元,这合理吗?》同样,市场看到的是衰退,而我们看到的是机遇。我们选择了坚守。
最艰难的决定:按兵不动
当整个世界都放弃一家优秀企业时,人很容易随波逐流。但复利的作用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当时听信了市场的噪音,向恐惧屈服,试图择时卖出,在底部抛售了 Meta 和 Spotify,我们坚信现在就不会在这里讲述这个故事了。相反,我们坚守自己的投资流程,继续持有我们最看好的标的。
到 2023 年底,Meta 和 Spotify 的股价均较其低点反弹了超过 6 倍。这并非运气,而是耐心与信念发挥了作用。
为什么我们能坚持下来?
人们经常问我们:你们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为什么能忍受三年几乎没有薪水的日子?答案很简单:
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
自从 22 岁读了《巴菲特之道》,我就知道这是我的人生道路。Rowan Street Capital不仅仅是一项商业投资 —— 它是我毕生的事业。那份热情,那份对我们所打造事业的坚定信念,是我们能走到今天的原因。如今,在我们迎来十周年里程碑之际,我可以满怀信心地说:那场严峻的考验不仅考验了我们,更铸就了我们。
2023-2024 年:复苏 —— 坚守的力量
如果说 2021-2022 年是我们最严峻的考验,那么 2023-2024 年则证明了耐心终有回报。我们的原则并非纸上谈兵 —— 它们历经实战检验,并取得了胜利。
复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23 年也不例外。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不确定性依然很高。许多在下跌时恐慌抛售的投资者,对反弹也持怀疑态度。悲观的新闻标题层出不穷,不少质疑者坚称成长型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但我们始终坚信一点:我们所持有的企业基本面依然稳健。Meta 削减了开支,重新聚焦于提升效率;Spotify 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款受欢迎的产品,还能成为盈利能力强劲的企业。
尽管市场情绪迟迟未能跟上,但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正在不断改善。最终,市场注意到了这一点。到 2023 年底,我们的耐心获得了丰厚回报:
-
Rowan Street Capital:全年净回报率 + 102.6%
-
Meta(META):2023 年涨幅 + 194%
-
Spotify(SPOT):涨幅 + 138%
-
The Trade Desk(TTD):涨幅 + 60%
-
Shopify(SHOP):涨幅 + 124%
这一势头延续到了 2024 年,我们继续实现复利增长,净回报率达 + 56.6%。我们的核心持仓不断巩固其竞争地位,业绩表现出色。
但需要明确的是 —— 这是否源于精准的宏观判断?我们是否完美把握了市场时机?我们是否对美联储的下一步行动或经济走向有特殊洞察力?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的成功不在于预测,而在于纪律。我们只是践行了自己的承诺:
l 坚守我们看好的企业
l 屏蔽市场噪音
l 让复利发挥主导作用
仅此而已。没有神奇公式,没有市场预测 —— 只有耐心、信念和时间的沉淀。
事实证明,投资中最难做到的事 —— 在周遭恐慌时保持不动 —— 也是最能带来收益的事。
2022 年,当整个世界都在止损离场时,我们选择了坚守。这并不容易(从来都不容易),但事后看来,最大的回报往往出现在最令人怀疑的时刻。真正的机遇在当下往往让人不安,但回望时却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保持基金持仓集中的原因,是我们对绝大多数机会说“不”的原因,是我们不让宏观预测左右决策的原因,也是未来下一轮熊市不可避免地来临时,我们依然不会退缩的原因。
我们如今持有的企业,比三年前更强大、更盈利。它们依然由卓越的管理团队领导,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依然在以可观的速度复利增值 —— 短期股价下跌在它们的长期发展历程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注脚。
展望未来:新篇章
回望这十年,有一点无比清晰:投资是一场终身旅程。它无关某一年的辉煌,甚至无关某十年的出色表现 —— 而在于终身学习、适应和进化的能力。最优秀的企业会历经数十年复利增长,最优秀的投资者亦是如此。
这段旅程更加坚定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信念:耐心、纪律和长期持有是投资领域真正的制胜关键。我们历经市场的狂欢与绝望,从失误中学习,不断完善投资流程。始终不变的是,我们坚守与投资者共同复利增值的承诺。我们永远风雨同舟。
投资者对我们的期待
在各种市场环境中管理资本十年后,我们深知自己的优势与短板。不怕赘述,以下几点清晰可见:
l 我们不擅长预测经济走势、美联储政策或股市短期方向
l 我们不擅长精准判断市场顶部或底部
l 我们不频繁交易,不使用杠杆、期权、做空或复杂对冲工具进行择时
l 我们不进行行业轮动,不追逐当下的“热点”
我们的优势在于识别卓越。我们擅长发现由卓越经营者领导的杰出企业,以合理价格买入,并放手让时间与复利施展魔力。我们善于保持耐心、坚守纪律,对不符合严格投资标准的机会坚决说“不”。
华尔街分析师极为聪明——许多人能构建更复杂的模型,或对细节有更深入的了解。但我们懂得他们有时会忽视的一点:人性。投资不仅关乎数字,更关乎性情——在他人恐慌抛售时,有纪律坚守优质企业;在贪婪泛滥时,有克制抵御炒作。正如巴菲特所言:
“一生投资成功,不需要超高智商、非凡商业洞察力或内幕消息,需要的是一个可靠的决策框架,以及防止情绪侵蚀这一框架的能力。”
我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圈子里最聪明的投资者,只努力做到始终不犯愚蠢的错误。我们花了数年时间完善决策框架,并坚信这一框架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他人恐惧时保持贪婪,在他人贪婪时保持警惕——毕竟,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质。
未来十年
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与你们携手,通过长期复利增值创造持久财富。我们会继续做一直以来在做的事——寻找优秀企业,以合理价格买入,让时间证明一切。这种方法不花哨,不容易,有时甚至会显得异常缓慢,但它行之有效。
我们即将开启下一个十年,我们相信未来可能会迎来多年来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机遇。随着市场再次被恐惧笼罩,许多卓越企业的股价在我们看来,已显著低估了其长期潜力。这正是我们的投资理念大放异彩的时刻——耐心、纪律与逆向而行的勇气,终将获得丰厚回报。
对于那些与我们一样秉持长期理念、相信复利力量的人,我们邀请你继续坚守,或考虑加入我们的旅程。
最美好的尚未到来。
诚挚问候,
亚历克斯 & 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