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坛里几个热门话题,说穿了都是“大概率思维”的胜利。MIT出来的成功矿工更多,所以我们要追求名校;定投能跑赢90%的基金经理,所以别折腾主动选股;创业失败率90%,所以还是安稳打工最稳妥。看起来都挺有道理,逻辑严谨,数据充分,听上去还挺“成熟理性”。
但问题是,活得最平庸的那一批人,恰恰就是一辈子按“大概率”活的人。他们选学校、选工作、选理财方式,样样都安全,样样都合理,最后几十年活下来没有摔跤,但也没跳起来过。他们没输,但也从没赢过。
你看看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几千万人卷着考公务员,3000个人抢一个编制,只为了一份能领到退休的“稳定工作”。不是说考编不好,而是这个现象本身,说明整个社会都在奔向一个最大概率的出口:安全、可控、无风险、无惊喜。千军万马拼尽全力,最后换来的是一份经过筛选的平庸。这就是把“大概率”奉为信仰的结果——人人都在排队过一座只通往安全区的独木桥。
所有你看到的成功案例,哪个不是反大概率干出来的?马斯克造火箭的时候,不止90%的人在看笑话;张一鸣做抖音那会儿,谁相信还有人能卷过腾讯阿里百度。大家天天挂在嘴边的巴菲特——那个被神化为“价值投资、稳健为王”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其实恰恰是在不停寻找超额回报(Alpha),不停追求“不平庸”。他不满足于市场的平均,他就是靠一次次做出小概率、高确定性的下注,才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如果他只是安安稳稳定投SP500,现在你可能根本不会记住他。
大概率告诉你什么事情“通常不会成功”,但你的人生不是“通常值”,你不是统计学的样本编号。你永远可以做那10%,甚至1%,但前提是你得先干。你不干,你就确实是那99%的一部分。到那时候,再去讲概率,其实就是讲懒。
大多数人不是败在命不好,而是输在一开始就认了命。每天说服自己“定投也挺好”、“稳稳过日子才是王道”、“万一失败怎么办”,这些话听多了,久而久之你就真的信了。
如果你还年轻,或者还有点冲劲,千万别让“大概率”困住你。“事在人为”,真正改变命运的人,从来不是因为运气爆棚,而是因为他们在别人犹豫的时候已经动手了,在别人畏惧的时候还在坚持。所谓“大概率”,只是旁观者给失败找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