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关税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制造业回流美国”再次成为政治口号。川普更是多次点名:苹果应该把生产线搬回美国。
听起来很燃,但现实是:苹果真要全面迁回美国,不是伟大回归,可能是直接“回归地面”。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拆解三大致命问题。
一、美国没那么多工人,也没那么多愿干活的人
在中国,富士康招十万人开一条iPhone生产线很常见。而美国呢?制造业工人不仅数量少,平均年龄还偏高,年轻人更倾向于互联网、金融、自由职业,不愿意进厂打螺丝。
流水线工作单调枯燥、高强度、加班多,对美国本地人吸引力太低。苹果那种对精度、产能要求极高的高端组装工艺,在美国根本招不到足够劳动力。
更别提语言、文化、培训周期……这不仅是产能问题,简直是社会结构问题。
二、工会才是“终极杀手”
美国制造业的一大特色就是——工会非常强势。一旦苹果设厂雇佣本地蓝领,很快就会被纳入工会管理。
后果包括但不限于:
解雇一个人要开三次会议;
要求涨工资、增加带薪假、提高保险标准;
拒绝加班,甚至突发性罢工。
看看之前通用、福特、UPS这些大公司的罢工风波,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如果把iPhone主力产线搬回美国,一旦工会“按下暂停键”,全球供货直接瘫痪。
说白了:你不是在建工厂,你是在建一个“不敢动的炸药包”。
三、供应链根本不在美国,搬过去只是“裸奔”
苹果是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它的力量在于背后的产业链协调能力。从屏幕、芯片、摄像头,到各种精密小零件,这些供应商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国大陆、台湾、韩国、日本。
这些地方不仅产业配套齐全,效率极高,而且有“工业文化”:今天设计、明天打样、后天量产。
你把苹果主产线搬回美国,等于让整条亚洲产业链坐飞机来供货——不仅贵,根本做不到。
即使强行本地化,也要重建大量基础设施,十年起步,百亿投资,良率还未必能达标。
那苹果能做什么?
苹果不是不懂这些,它当然知道哪里高效、哪里划算,所以采取了“象征性动作”:
把极少量Mac Pro搬回德州组装;
和台积电合作在亚利桑那建晶圆厂(但其实是代工);
多一些“Made in USA”的宣传素材,好交差、好防火。
本质上是:把“回美国”的姿态摆出来,但实际产能和供应链还是在东亚——尤其是中国。
回美国?是政治姿态,不是商业选择
苹果要生存,要利润,要创新。而美国,不具备做iPhone的劳动力、环境、效率和成本优势。
真让苹果全面迁回美国制造,可能不是回流制造业,而是把苹果自己“送走”了——成本暴涨,良率下降,节奏落后,市值缩水,创新迟缓……等不来制造业复兴,先看到一家科技巨头“被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