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美曾是最紧密的贸易伙伴之一,一个输出资本与科技,一个输出劳动力与制造。但这段合作关系如今却逐步走向对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近年来频繁升级的“关税战”。很多人会问:中美为什么要对抗关税?这场斗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们不妨从一部苹果手机说起。
一、苹果手机:美国赚利润,中国干苦力?
一台售价上千美元的iPhone,其制造大多在中国完成,但你知道中国制造商能分到多少钱吗?答案可能不到 5%。以iPhone 12为例:
苹果通过品牌、系统、芯片设计、生态等拿走了 超过60%的利润;
美国、日本、韩国供应商提供了核心零部件,分走一部分高附加值;
而中国代工厂如富士康,承担了组装测试环节,每台手机的利润大约在 10至20美元之间。
这个例子其实揭示了一个现实: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为全球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很多时候只是赚取微薄的加工费,而真正的大头利润,早已被美国公司拿走。这种结构,在鞋服、电子、家电等领域普遍存在。
但问题在于:即使只赚加工费,中国靠规模和效率,依然积累了巨大的外汇和制造能力。这正是美国焦虑的起点。
二、关税背后:美国的焦虑与战略防御
表面上,美国加征关税,是为了“削减贸易逆差”,维护“公平贸易”,但实质是战略防御:
制造业回流: 美国希望通过关税让企业回到本土,但事实证明效果甚微。高成本、高人工,许多产业无法在美重建;
技术遏制: 美国更关心的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比如华为、中芯、比亚迪的崛起;
供应链重组: 通过关税和出口管制,美国试图“脱钩”或“去风险”,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换句话说,关税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工具,而是中美地缘竞争中的一颗“棋子”。
三、中国真的只是“苦力”?未必
不可否认,中国在中美贸易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但别忘了:
这正是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的阶段性选择;
中国利用这些机会积累了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
如今的中国,不仅能代工iPhone,还能做出华为、荣耀、小米;
比亚迪甚至已经挑战了特斯拉在多个国家的销量。
所以,与其说中国吃亏,不如说中国“打了美国人制定的游戏,却打得比美国人还好”。
四、关税对抗,两败俱伤
这场关税战,看似“针锋相对”,其实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消费者买单:关税让产品价格上涨,美国通胀压力更大;
中国制造商受压:部分订单转移东南亚,但中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仍难替代;
全球投资与贸易信心下降,尤其是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布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警告:中美持续脱钩,将对全球GDP造成 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五、为什么不能简单“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中美之争,已经不只是“谁占谁便宜”的问题,而是:
制度之争:市场自由 vs. 国家主导;
技术之争:谁主导未来的标准与平台;
霸权之争:美国能否容忍另一个强大经济体的崛起?
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一个协议解决,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
六、未来方向:脱钩还是竞合?
完全脱钩不现实,但选择性“去风险化”已是趋势:
美国鼓励制造业本土化、友岸外包;
中国推动国产替代、内循环体系;
企业全球布局更加多元,如“中国+1”模式(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印度等地)成为主流。
最终世界或将进入一种**“高互依 + 高不信任”**的新秩序,中美既对抗又共存,既冲突又合作。
---
结语:中美的较量,是世界秩序的重构
从苹果的代工例子出发,我们看到的不是谁欺负谁,而是一种全球分工结构正在经历剧烈变革。关税只是表面,更深的,是中国制造的升级、是美国霸权的焦虑、是全球化的裂痕与重建。
对于每一个企业、投资人、乃至普通人来说,这场对抗并不遥远。如何在夹缝中寻找机会,或许比“谁对谁错”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