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Necessary Truth:其否定不可能存在)有三种类型:
-
这颗桃树比那颗李树高,则那颗李树一定比这颗桃树矮。(分析先验:Analytic A Priori)
-
我们不能看到一个物体同时是蓝的又是红的。(综合先验:Synthetic A Priori)
-
糖溶于水。(综合后验:Synthetic Empirical)
“言尽悖”这类直接或间接提及自身的句子,在逻辑学和语言学里中叫作“自指(self reference)” 。自指容易产生悖论和“错句”。因为陈述句一般只能取truth 或false两个值之一,但错句可以同时取两个值,或两个值都不取。比如:这个句子是错的,我们不知道这个命题是对(ture)还是错(false)。如果对这个感兴趣,可以看一下“自指”和“liar’s paradox.”
前两天刚在其他论坛讨论了一下Kant的infinite 范畴,在这再帖一下吧。
在第一次读Kant的时候,我记得有资料开玩笑说Kant可能有强迫症,因为他太爱结构上的对称了。类似判断中的思维功能(function of thought in judgement)的图出现过好多次:先被分为方方正正的四类,每一类下又都分为三种,表示出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强烈渴望。
其实从逻辑角度来看,"否定”和"无限(infinite)"是完全相同的。但Kant站Aristotelian 逻辑,也就是认为,"全称肯定"的命题肯定了存在。
如果要表达灵魂是不死的,可以写作两种形式:
- 灵魂“不是”死的(否定判断, 仅说明了灵魂的属性)。
- 灵魂是“不死”的(这种可以看作肯定判断的一种形式,S是非M,Kant认为这个形式肯定了灵魂存在于不死的事物之中)。
那么古典Aristolian逻辑里,"全称肯定"的命题肯定了存在又是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说:
- 所有S都是M(全称肯定命题)那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有些S是M(特称肯定命题,在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中,"有些"被翻译为至少存在一个,即"有些"肯定着存在。
)呢?
从Aristolian逻辑的观点来看,答案是可以推出,这也是Kant的观点:,"全称肯定"的命题肯定了存在,所以”灵魂是不死的”,肯定了灵魂属于不死之物,这样它的含义就比“灵魂‘不是’死的”只描述属性扩大了很多,由此需要对S是非M另划一个类型,也就是infinite.
但是如果我们持现代逻辑观念,则认为全称肯定命题不包含存在。
比如下面这个命题:
所有非法穿过此地的人都将被罚款。
这个全称命题,并不意味着肯定了“非法穿过此地的人”存在。
因此,根据现代逻辑的观点,全称肯定命题并不隐含存在的概念,于是Kant的这种划分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既使写成S是非M形式,全称肯定也没有肯定存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