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谛”在此指得是存在本体的本质(形而上),而“公理”(你所提到的)是逻辑中自洽的知识。这两端并没有连续的通道。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先贤将哲学范畴定义为“形而上”,“知识论”,与“伦理”的原因。由于“知识论”建立在语言的二元对立上,使得这两端不可能连续。历史上,许多西方哲学家都试图尝试从“知识论”走向“形而上”;结果他们不是停留在自相矛盾,就是停留在轮回认证。所以,他们说“哲学死亡”。当代科学(包括社会科学)还是在这条路上。用我的话说,这是一条腿走路。从佛教的传统看,就是放弃了“心”。
在AI里,通过芯片模拟神经元网络;进而用它来做“图像识别”。这与感知接近了。而且,它是机器自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