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用来显示心的,并不是一味的执着于事情本身。如果看过中庸,会更明白一些。“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是做人的起码的仁义道德的体现,要比法更重要。在不能都妥善的情况下,父子宁可为对方做错事隐瞒而不会遵守世间的法。其他的孔子没说,但是可以确定,“隐”之后是要自己去面对受害者的 - 如果可以做任何事去补偿的话。并且也要教育对方改变这种错误的做法 - 其实“隐”本身已经是对对方最大的教育了,绝大部分人看到这种情况大概都会改的。即使“隐”的结果是事情暴露,自己宁可去担当相应的罪行也没有遗憾。道理很简单:如果连个人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世间其他的东西包括法律呢?
儒家经典是一体,只读《论语》不容易懂,依文解字肯定是错。五经是四书的基础,没读过五经也不可能太懂论语。
儒道是不分家的。只不过强调的不同。儒家是易经乾卦的体现,比较阳刚,自强不息。道家是坤卦的体现,比较柔和,厚德载物。乾坤两卦本来也是同根同源。所以不能说道家比儒家高。
先秦虽然百家,但是其他诸家太浅了,只有部分符合道,而且着重事相上的太多,最重要的没有传承。儒家是继承了从黄帝开始,经过尧舜禹,商汤和文武周公。所以孔子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
所谓的道德没有一定的,但是将其应用于世就必须有所规范 - 在未来这样的规范又不能大变,又不能不变,所以太难。规范开始的时候比较符合当时,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会越来越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使有智慧的人能看到这一点,也经常无力改变,因为需要大部分人的认同。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问题。美国的法律两百多年没有变过,这挺好,但是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弊端了,仍然没法变,所以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