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骆驼123456 2020-03-09 23:19:3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573 bytes)
回答: 对佛教的简单质疑骆驼1234562020-03-06 16:23:07

 

 

 

 

4.

[[佛教徒修行深了就应该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空的。现实中的佛教徒经常相信“功名利禄、爱恨情仇,都只是尘世一梦,与我何干”。]]

佛法中说的,不是说万物万事不存在,它涉及的不是事物存在与否这个问题,而是讨论其存在的方式。佛法中的,指的是事物没有一个本来就具有的(inherent),独立的始终不变的自我。就如我,名字是A,我现在的存在是因为很多条件的作用,父母生我,农民劳作种出食物滋养我,老师教导我,还有空气,水等等众多因缘条件的综合作用,所以,并没有一个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我A。这样的视角,可以让我避免执着于我的自我,和那些我认为属于我的东西。我还是会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好自己的工作,爱护好自己的家人,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但我不会那么执着于 - 哦,刚才你骂我一句,伤了我的自尊,或者刚才你夸了我一句,满足了我的优越感。因为首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作为辱骂或夸奖的对象,其次,也没有属于我的自尊和优越感。因此,我可以比较轻松地放下这些辱骂或夸奖,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在世俗生活里,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缠和冤冤相报,也不会助长自我的骄傲,其实是非常有利益的。

答: 又一次,你试图把简单的事说得玄妙,太空洞,于人于己都作用不大。

5.

[[佛教相对更重视人的行为,而基督教专注人的精神。… 而佛教越过人的灵魂直接管控和评价人的作为,相对不尊重人的自主性。撇开人的灵魂而直接管控人的作为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把人当作工具]]

佛法中说的业,包括的是人的身语意,也就是在身体行为,语言和心意(发心),并没有跳过人的精神。相反,佛法中最强调的是心,也就是,同样伤害了别人,有意或无意做的,两者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果报也是不一样的,前者大于后者。

 
答: 你可能还没有看懂自己的精神的重要性。
 

6.

[[佛教鼓励他们逃离世事,遁入空门,成为现实世界的旁观者。佛教徒则把自己看成是实现佛教功德的渠道或工具,不是自己行为的主宰,自然就缺乏主人翁感,所以对世界与自身的责任心就相对少、战斗精神就相对弱。]]

佛法并不是鼓励世俗生活中的人们都去出家,而是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有太多的贪欲和执着,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烦恼。

其实,贪欲,固执,在各种关系中过度高亢的战斗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太多问题的根本来源吗?

 

答: “贪欲,固执,在各种关系中过度高亢的战斗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太多问题的根本来源吗?”不对,我们这个世界问题的根本,是支持“正义、真理与爱”的人们不够执着、战斗精神不够。把社会上的主流变成没有战斗精神的娘娘腔,每个国家都变成泰国,不能解决世界的问题。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