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读一本翻译成中文的科普书籍, 里面提出一个问题:人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吗?以科学家的视角,一个完全了解自己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一切都知道,例如今天要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甚至包括每一个细节。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他自己要做什么,他是可以不那么做的,比如他本来应该下午三点要喝一杯水,但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将会这样做,他可以两点半钟喝半杯水,三点钟的时候不喝水。所以了解自己就是一个悖论。换句话说,科学认为的自我了解是不存在的。
仔细观察在人类的语言里,处处都是悖论,著名的比如"上帝是万能的“这句话,有人会问,那上帝可以制造他搬不动的石头吗?不论怎样回答,都说明”万能“这个词不成立。如果深入分析语言的每个词,大概都是自相矛盾,都无法建立在实在的东西上。科学用的语言会好一些吗?也没有。记得当年学物理的时候关于”力“的定义。什么是力?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什么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根本上,这来自于人们的分别意识,以及由此分别意识带来的相对二元世界。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自己真的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任何东西,所以人一定要谦虚。成功的人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成功。尽管他可以口若悬河的著书立说,但是不会有几个人可以仿制他的成功。同样,一个人失败他也不会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虽然他也可以找出许多理由。
或许当自己很得意的时候,觉得自己确实是个明白人。可是自己真的是个明白人吗?可以问问自己:自己知道什么?明天会遇到什么事,什么人?十年后自己在做什么?就是十年前的今天,自己在做什么,吃了什么饭,说了什么话,自己知道吗?更不必说世界上的林林总总,自己知道什么?地球上有多少棵树?树上有多少叶子?地下有多少只蚂蚁?它们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样的?如果说这些太遥远,你不关心,那你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吗?你知道自己身体哪部分虚弱需要注意?你知道什么样的食物对你有帮助?就算自己清醒的时候明白一点,睡眠的时候呢?大概当时别人问你1+1是多少,大概都不知道吧。难道一个真正明白的人会是此时明白彼时糊涂?
民国时期有个人对印光大师说,他已经参透了绝大部份的禅宗公案,就剩下几个还未参透。印光法师告诉他,如果有一个公案他还没有参逶,那所有的公案他都设有?透。真正参透了一个,那所有的公案也都参透了。所以那个人其实一个公案都没有参透,虽然他自以为参透了大部分。同样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件事物人类真正明白了,那所有的也都明白了。有一件事情没明白,那就是所有事情都不明白。很明显,人们其实什么都不真正知道。
孔子讲述自己的境界时,对应的年纪和易经相应的卦是有关联的。他说自己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易经第十五卦正好是谦卦, 也是易经里唯一一个六爻皆吉的卦。谦虚是一切学问的根本。但是谦虚不是态度和蔼诚恳就可以达到的,那只是谦虚的第一步。事实上大部人终其一生也未曾真正谦虚过。很多事情过犹不及,但是谦虚不是。谦道是没有尽头的,真到了极致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得道的时 -“致虚极,守静笃”,心中无我,无物,无知而无所不知。
谦虚是学问的开始。既然自己一无所知,就应该向有智慧的老师学习。一味的自己思考,就如论语里讲的“思而不学则殆”,最后只能是徒劳无功。论语里更进一步说,即使资质很高的天才,“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好好学习也不可能登堂入室。
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水平判断老师的好坏,那该如何找好的老师呢?时间无疑是最好的考验,经过数千年大浪淘沙还能屹立不倒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现代新出现的各种教门学派,虽然不能否定其中有可能有对的,但是既然自己无法判断,还是找经过考验的可靠的好。以此标准,今天还具有生命力的各种古老的宗教都没有问题。从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引领的科学技术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年,而其带来的环境破坏,世界大战,人心浮燥,和为人类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比,很难说哪个更甚。尤其是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证明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所以,科技不是一个好老师,至少现在还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