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无门关

本帖于 2019-12-08 14:49:4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stonebench 编辑

忘了啥时看到的,也忘了具体内容,但记得这三个字的主题跟禅有关。现在想想,无门可入用来形容禅,也算形象。

禅这个话题,自古对中国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是听着道理妙,二是说起来简单一一寻常日用都是佛性显现。啥力气都不用花就能得到成佛或者明白(当时推崇的)终极真理的大便宜,听起来实在太令人向往了, 。但以日常思维猜拟推测,基本上没有能入门的:“有”也不许“空”也不许,“明白”也不许,“糊涂”也不许。把思维搞懵了,烦了,就说禅太空太玄太不实际。

这里有两个循环:一是禅要使人跳出思维计度;但一举动,又落入形迹,引起思维活动。二是禅的目的在于超出思维局限,但达不到时往往反被思维质疑侵谩。

佛教大德说法常说今人不如古人。古人已觉无门,今人岂不更难?

是的,今人的分析能力更强,思维更发达,更乐于寻摘事相,这些都让禅的直指更难凑效。但反过来看,今人可能因此反而得到一些古人没有的便利:因为逻辑思维更加发达,或者说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更善于分析,因此今人可以更清晰地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得恰当,会更清楚"我以为的为什么是我以为的"。这样,就更清无门是为什么。

这种分析本身不追求达到任何真或者真理,它甚至不是自省,而只是一种自省的辅助:利用思维自己的规律看到思维的局限。比如确立是的同时也在确定非,提出问题的逻辑在问题提出时已经决定了问题的答案等等。这样,在探索的时候就不会落到思维机制里边不自知(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对,而是忽视了其他可能),从思维的规律中“脱离”(不是真的脱离,而是看清它的作用机制)出来就会容易一点儿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