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提议大家讨论中国传统文化,过去这个话题我说得够多了,各执己见,再说也无多大意义。因为,这样泛泛的讨论,往往就陷入“好”或“不好”的泥潭里,既然屁股已经决定了脑袋,再说下去就是争吵了。
冷静下来想,这个话题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说,除了外表的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是什么?我们讨论的目的又是什么?
如果只是想证明自己的观点伟、光、正,还是不要浪费时间。
我想,在统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之后,讨论应该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帮助中国走向进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是否有别的什么价值观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如何具体做?传统文化里的哪些元素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自五四以来日薄西山,这无疑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你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那么中国文化何以不敌西方文化?如今我们又如何弘扬?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吗?
在过去的讨论中,我逐渐阅读了一些传统文化的经典,如《论语》、《孝经》、《道德经》等等,虽不敢说领会,但是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同时,我也看了不少现代学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我比较推崇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三糊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
我想,如果我们真想认真交流这方面的心得,不妨先看看这些著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尽量抛弃自己固有的观念,就一个具体的概念探讨,比如‘中庸’、比如‘孝’,比如‘仁’和‘礼’,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消极的意义?是否应该发扬或摒弃。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吵来吵去毫无结果。
建议大家都把这两本书,尤其是第一本好好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