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孔子沒有教人掩飾罪惡。
隐而不报,不是掩饰罪恶是什么?
》其次,隱,是惻隱不忍中來,是直心的表現,孔子說的直在其中,就是這個意思。隱之為直,是更細更內在更本質的直道,孔子予以揭出,實在不得了!此人倫道德之源,後來到孟子,講仁之端等四端,加以發揚光大。
这种做法,是置人的善恶观、是非观和良心于不顾,只顾亲情的做法。为了亲情而连善恶、是非和良心都不顾了,算什么“直”?还“人倫道德”个啥?这算有道德的做法?还有发扬光大? 我看最后就是罪爹带出罪儿子,一窝罪人。
》再次,不把人之惡隨便張揚,是治惡的一種方法。你小孩放學後和同學吵架,說了粗話,你值得把事扯到老師那兒批評記過麼?把小孩拉到一邊跟他耐心講道理,要他知錯,幫他向當事人認錯。如不給孩子留情面,拉去示眾,孩子沒有尊嚴下,千夫所指,嘴即使軟,心反更硬。老人像小孩,幫他真的明白認錯改過,為長者隱,完全適合。
你说的仅仅是一般小孩子的错而已,连罪都算不上。
小孩子犯错是应该批评,但一般也没有到要当众揭露批评/批判的地步。因为小孩子还在学习中,对善恶观、是非观等还不很明了。对很多事情还不不很懂。所以对小孩的教育不是要靠揭露批评/批判,而是要靠循循善诱讲道理。
可是对大人就不同。大人应该懂事,应该有是非观。也应该为他自己的作为而负责。
拿什么“老人像小孩”更是无稽之谈。一方面老人也是成年人,应该懂事、有是非观。另一方面老人只是成年人中的一部分,老年犯罪者更是成年犯罪者中的小部分。他们能有多少代表性?
》所以為親者隱,是有其倫理精神和道德實踐的道理在。
有罪不报,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當然光有這個,不等于不需要法律和司法了。但光有法治,不從人心根本去開導,徒法不能自行的,孔子說子為父隱,是針對那一種只重外在法之表面直道,卻寡恩薄義的思想,乃有的放矢的。
孔子没说是针对那种情况,你又怎么知道的?
即使孔子是针对那种情况,那么别的情况又怎么办呢?这位“圣人”就这样丢三落四,还是有意忽略掉点什么?
》最後補充一點。西方現代法律,有防止傷害親人感情的規定,英美法律,法庭不能強逼人對親人做不利的陳述,如夫婦對其配偶。大陸法系,包括日本,規定親屬享有拒絕作出對親人不利的陳述。理由何在?防止個別的正義,去傷害普遍至真至聖的親情。法律要捍衛人性,不是傷害人性。即使由現代法理,我們也可看到與孔子親親相隱之不谋而合。
这些不强逼对亲人做不利陈述,确实是考虑到亲情人情。但那与孔子教导人们主动的去“隐”,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不强迫,但也不拒绝,让人自己凭良心和亲情做决定;后者是强调人必须要主动去为亲做人隐瞒,不隐瞒还会得个“不直”的罪名。这么大的差别,怎么就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