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瞎忙没及时续写这个系列。另外也是要听听大家的反馈意见和批评。看了许多xdjm的回复和讨论意见,发现与我的总体思路相距较大。松鼠6号楼下写了一篇帖子提出她自己对“自我”以及佛教“无我”的理解(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teatime&MsgID=262637)。读后,有两点探讨。这应该对进一步理解“自我”有帮助。
首先讲到松鼠6号的文章里提到的“不执着于虚妄假相”这句话里的“虚妄假相”这个观点。松鼠6号开篇就指出“无我或本我是一个与自我相对应的词,前者是本,后者是相,“凡说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说,她认为“自我”是相,是表面虚妄的现象。与自我相对应的、或者说比自我更根本的东西是无我,无我是本,是比表面的、肤浅的相更深刻的本(质)。这样一来,当然“自我”就比不上“无我”,因为认识表面现象比不上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了。以此推论,执著于“自我”的想法,等于是执著于表面现象,而放弃了去认识或思考其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本质或者本体,是弃本逐末。这样一来,探讨“自我”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或者也只是平衡“无我”观点,显示“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境界的补充讨论。
问题在于,松鼠6号观点的逻辑前置条件——也就是说“自我”就是“虚妄假相”这个判断——经不经得起推敲呢?她在这片文章里未能就此作出必要的分析和推论,我不知道她的这个观点的形成过程和通向这个观点的思路。希望松鼠6号能够做出基本的说明和简述,或者由大家一起来分析推断,因为“自我”就是“虚妄假相”这个判断是她后面对于“无我”的分析的基础。
我个人对于“自我”的思考和认识不同于松鼠6号的观点。下一次我说一说我的有关“自我”思考,以及相关的对“无我”的不同认识。“自我”不仅不是“虚妄假相”,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是无相之相,是缘起的澄明,是人得以认识缘起或者存在的途径。
其次,松鼠6号说,虽然“自我”就是“虚妄假相”,不过“无我”也不能就忽略自我的真实存在性和思想的独一无二性;虽然我们主张“忘我”,也要“珍惜发挥我们体验、思考的能力,从这个“自我”推己及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从而逐渐体验生命之本性。” 我认为这里有矛盾:从一个虚妄假相的自我如何推己及人、由表及里、有点到面,如何体验生命之本性?反过来说,应该只有一个本真的自我才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从而逐渐体验生命之本性。” 但是如果“自我”就是“虚妄假相”的话,我们那里去找一个这样的本真自我呢?进一步说,就算我们有这个打算去寻找这样一个本真的自我,我们从一开始如何产生这样的念头的呢?“体验生命之本性”这样的打算应该不会从“虚妄假相”的“自我”那里作出的,应该是由一个觉察到这个“生命之本性”的东西做出的。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是一个“自我”?还是一个“无我”?如果你说这是“无我”,那么这个“无我”与“自我”有何种区别?如果我们既要去“体验生命之本性”,又否定自我作为去体验这种本性以及作为本真思考所从出的发源地,我们是不是在自相矛盾呢?
这两个分析我认为可以通向关于“自我”的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在我继续写下去之前,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有关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