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的评论见内。。。。。。

回答: 烟火人间+几乎是忏悔尘凡无忧2022-03-22 14:08:07

《烟火人间》的解读——by快快

 

烟火人间
/尘凡无忧

你的母亲抱着木柴
她走向炉灶仿佛走向圣坛
风掀着她的白发像
掀着一面旗子
山岗上的黄昏被衬得更加橘红
从树林走向人间的文明
每一步都是妥协,都是退让
你的母亲低下头去
点燃火炉中的木柴像点燃自己
你闻到食物的香
或者看见灰烬中的铁

       这首诗整体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科学的和谐共存性和重要性。层层画面展示,剥离画面不断的探视生命的本体,去接近生命的本体。
       在这一点上,很多人的诗歌写这一类似的体裁时力求“破冰”,而这位作者是反其道而行之“入冰”,虽是入冰,却也入的有温度。
       开篇“你的母亲抱着木柴/她走向炉灶仿佛走向圣坛”。十九个字,构建出烟火气里的仪式感,信仰的力量。可以平凡,平淡,但绝不敷衍。这是一种态度,生活的态度。
      “风掀着她的白发像/掀着一面旗子”作者14个字把母亲的形象再勾勒一遍,着重写了白发,与之对应的是旗子(帜)。“旗子”这类意象情感鲜明,特定的使用于特定的场合,也代表了政治文化立场。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很有意思的是作者用“子”不用“帜”就不难看出作者想从“小我”的个体母亲形象出发的,就本身而言母亲这个词汇就可张可驰,作者这样做的目的,可能只一个,就是更接近生命本体。进一步探视生命本身。让诗歌更有视觉冲击力,进一步刺激读者的深层次的思考。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者转换一个场景再写,把场景挪到了外景:“山岗上的黄昏被衬得更加橘红/从树林走向人间的文明。”诗在这里也起到了走向更深层次的转折点,像动漫里的特效处理,谁都知道人类的进化过程,虽然这种进化理论也有人提出质疑,但都找不到更好的解释,甚至更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这里作者也加入了中国山水画里的技巧画法“点染”,来曾强艺术效果,山冈上的黄昏是“橘红”,整首诗一下子有了能透视又饱和度高的空间感。从里往外一次透视,转换一下思维角度即可从外向里透视人类行动轨迹贯穿人类历史,贯穿整首诗歌达到烟火人间的冷暖里唯一的贪念,那点可怜的温情。透过这种空间感,人间黄昏瞬间升温,不难想象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谈论这一天的收获或是失落。但是橘红还让我联想到沙尘暴,我曾经就亲眼看到沙尘暴到来之际的那种色泽,不是猛烈的风让我差点丧生,我是不会觉得作者笔下的这种橘色的带有警觉性和侵略性,这难道也是作者像通过视觉告诉我们,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和谐共生的理念么?是的,作者接下去的诗句为我解开不少疑惑。
        “从树林走向人间的文明/每一步都是妥协,都是退让/你的母亲低下头去/点燃火炉中的木柴像点燃自己”。妥协既和谐重组,还指向了人类必须向生活妥协,低头。从这里可以看到诗歌悖论的美学和矛盾的修饰。还有诗歌点染的艺术再现。
         悖论是人生的形式,是审美活动的基本内容,当然能在文本上超越大众文化审美,并于现实契合是好的。美学领域充满无究的悖论,有难以解决的矛盾。才让我感觉到充实与神秘。
         这种感觉让诗歌进入生活的融入点,也切进了人间虽美也苍凉的感觉,作者这里的苍凉实际上是有异于常人理解的苍凉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
      “你闻到食物的香/或者看见灰烬中的铁”。“食物的香”人间烟火的体现,“灰烬中的铁”铁被生活日常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喻物也喻人。我记得当代有个女性诗人李轻松曾这样说:“铁是我们的故乡”,它粗糙,深情,饱满,坚韧,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
      审美的发源点有感性,愉快,当下,而这只是审美的发源点,而不是它的归结处。在发源点的表象上和大众的审美上有契合,但少有大众文化文本审美超越大众文化审美的,少有跟现实契合。也就是缺少审美超越的精神 。一首好诗,理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生活的承载而不油腻。这就是诗呈现的艺术效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