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PK杭州:“七大古都”出炉
就在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1983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开始对邺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邺城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古都,580年杨坚的一把大火使其沦为废墟。曾长期管辖临漳(邺城遗址所在地)的邻省城市安阳,携商朝后期都城“殷墟”所在地之势,看准这一机遇,将目标瞄准了中国“七大古都”,开展了一系列公关和社会活动。
1988年,由于“六大古都”影响扩大,与六都有关的几家电视台设计开拍一部《中国六大古都》电视系列片。
据陈桥驿回忆,当时的安阳市委宣传部部长从河南赶到杭州与他商量:安阳能否算作“大古都”,能否再写一部“七都”,电视片也相应名为“七都”,一切费用均由安阳负责。此后,安阳方面还邀请其与史念海到安阳考察近十天,一直由市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陪同。
据一位安阳方面亲历者2012年撰文回忆,当时安阳市地方史志办人员多次拜访该电视系列片顾问史念海、陈桥驿、侯仁之等教授,“他们一致认为安阳应参加该电视系列片的拍摄,并分别亲笔写信向河南省委宣传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1988年10月初,安阳先是召开了五省市电视台台长参加的电视系列片工作会议,经专家论证同意安阳参加拍摄并改片名为《中国七大古都》,紧接着又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第六届年会,会上正式宣布安阳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1991年,陈桥驿重新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出版,请谭其骧作序。而谭正是“七大古都”说的首倡者。在1981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篇中,谭其骧将邺城与“六大古都”并列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七大首都”。
事实上,谭其骧起初并不赞同“六大古都”说。据其自述,他开始时认为只有“五大古都”是合理的,从各方面看都胜过其他古都,“但既然‘六大古都’说(注:20世纪30年代)已经流行,而且杭州在中国的古都中也的确具有重要地位,讲课时就不能回避。”
谭其骧将杭州与其他古都相比,经常言及“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不下杭州”。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给复旦学生讲课时,他就提出了“七大政治中心”,以区别于当时流行的“六大古都”的提法,他自称“又经过多年的考虑,才改称为‘七大古都’”。
“应把殷邺看成一个整体,中原实为七大古都。”在1984年中国古都学会第二届年会上,谭其骧正式提出“七大古都”说,“今后研究古都应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原古都,不能只讲六大古都。”此后他多次公开支持安阳地方政府推动安阳列入“七大古都”的工作。

安阳殷墟遗址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殷邺之辩:大古都“标准大讨论”
为何谭其骧要强调把殷邺看成一个整体?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篇一文中做过解释:单算邺在秦汉以后,没有做过一统王朝的首都,作为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合计不足100年(注:一般认为大古都历史应超过200年)。但把殷包括在内,则共有370年(超过开封、杭州),“所以应该把它列为历史上七大首都之一”。
然而,在安阳跻身“七大古都”的道路上,与殷、邺的关系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坎,尤其是后者,至今仍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安阳县与邺县虽曾有过行政区划上的历史关联,但安阳与邺城却是独立发展、互不关联的城邑;也有学者认为,即使把邺都的历史算作安阳的一部分,其早已沦为废墟,后世甚至连县治都未能维持,安阳仍难符“大古都”之名。
谭其骧在提出“七大古都”时并非没有考虑这一点,但他强调的是“谈古都首先应着重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不应以古都的后身今天的城市的大小为取舍的标准”。
在所有反对声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马正林是最具标志性的一个。他于1993年发表的文章《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不仅反对将安阳列入“七大古都”,更是第一次将大古都“标准问题”讨论诉诸台前。
在马正林看来,大古都必须满足5个条件:建都历史悠久(200年以上);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是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宏伟;延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而安阳后四项皆不具备。
马文发表后,谭其骧弟子、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邹逸麟从历史地理角度论证,邺城至少符合马正林提出的四项标准。他认为,邺城从曹操时代兴起并发展为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反映了黄河下游平原上第一次出现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统治的大都城,其城市布局和规制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有着划时代意义。
同为谭其骧弟子的葛剑雄,则提出了大古都等级的9项量化指标,得出安阳的综合指数低于南京、高于杭州,证明安阳列为“七大古都”之一当之无愧。
这些指标包括:建都时间、都城性质、都城所代表政权的疆域幅员、首都对政权的控制程度、遗址遗物的保留程度、今城市的政区等级、古都与今城市的重合度、综合知名度。
在安阳的争议问题上,史念海可说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据上述安阳方面人士撰文回忆,1994年在安阳召开的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上,史念海针对个别学者的质疑说道,“安阳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是肯定的,任何人是不能改变的”,并阐述安阳与殷、邺的关系,均是不可分的。
虽然1986年国务院公布安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在其简介中仅提及殷都,并未提及邺都,史念海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中,还是坚持将殷和邺都计入了安阳的古都纪年。
陈桥驿也给安阳投出了赞成票。在《中国的古都研究》一文中,他提到,“殷墟作为一个早期传统王朝的首都达270余年,即使不再考虑邺城,安阳也已经具备大古都的称号了。”
目前中国古都学会采取的“大古都”通用标准,由学会第二任会长、古都学家朱士光提出:应是中国历史上主流(或主体、主干)王朝或政权的都城;有着较长的作为都城的时间,一般而言应在200年以上;有着相当大的城址规模;在它遗址上或其近旁存在后续城市,且应是国家级或较高级别规格的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观之,抛去所有争议不论,安阳在最后一点上确实稍有逊色。
陈桥驿的学生徐建春在安阳“论战”时指出,“现代城市的分级标准尚且不断改进,古都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背景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其分级标准当然就困难和复杂得多”,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考察。这也成为当今学界普遍认可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