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殷商故都,西河,相地,殷墟。
隋唐宋朝源,瓦岗寨,生辰纲。
围魏救赵,窃虎符假兵,信陵君无忌。
破釜沉舟,杀宋义楚旺,成霸王项羽。
五千年风雨,华夏史诗演绎中州河北。
魏武王 起于斯 兴于斯 葬于斯 西高穴下曹陵。
袁宫保 蛰于此 发于此 息于此 临府庄上袁林。
安阳为啥叫“安阳”?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 魏国 宁新中,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稷,一名则,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简称秦武王)之弟。在位时间长达56年,在他数十年的统治下,期间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为其曾孙秦始皇奠定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前306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诸兄弟争位;赵武灵王与秦国的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之西元前260年打败赵国的长平之战就是在其在位晚期发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东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75岁。
河南安阳地名的由来
安阳在现有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名字叫“相”,史载,大约公元前1500年左右,商都由今天的郑州荥阳境内迁到“相”,也就是今天的安阳境内。
安阳的第二个名字叫“北蒙”,史载,商王盘庚率臣民“迁于北蒙,曰殷。”所以,在盘庚迁都之前,安阳的名字已经从“相”改成了“北蒙”,但具体什么时候改的,对不起,我现在还没找到相关史料。
转眼到了春秋时期,晋国打败了卫国,占有了安阳地区后,称之为“义阳”或“东阳”。到了战国时代,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安阳属于魏国,魏国的首任君主魏文侯是个牛人,在当时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这个牛人对安阳这个地方挺关注,并且给安阳取了个新名字,别叫东阳了,改叫“宁新中”吧,安阳就叫宁新中或“新中”了。
公元前257年,对于安阳来说,是个重要的历史年份。就在这一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了宁新中。秦国的国君收到秦军胜利的消息后,他的目光看着“宁新中”这三个字,陷入了沉思。他在想,这个宁新中是个好地方啊,气候宜人,有山有水,今天终于属于我们秦国了。不过,我得给这个地方取个新名字啊,要不老让人觉得这个地方还不是秦国的一样。取个什么名字呢?嗯,“宁”和“安”意思相近,这个地方又位于淇水的北面。(画外音:古代,水北山南为阳。)有了,这个地方就叫“安阳”吧。想到这里,秦王大喝一声:“来人,布告天下,从现在起,宁新中改称安阳。”这就是“安阳”之所以叫“安阳”的由来。那位问了,你说的这个秦王是不是秦始皇啊,“安阳”这个地名真是他给起的吗?诸位看官,实事求是的说,安阳被秦国占领后的两年,秦始皇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所以,我敢肯定的说,秦始皇当时绝对没有掺和这件事。不过,他很好的继承了先辈的遗志,自认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的秦始皇没给安阳再改名。
后来,到了公元580年,北周王朝的相州总管尉迟迥和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干架,杨坚打败尉迟迥之后,把相州治所邺城放火烧了,把邺民全都迁到了安阳。从此,安阳改成“相州”也叫“邺郡”。杨坚也是个猛男,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后来的唐、五代、北宋,一直叫相州,电视剧上我们的岳大帅自报家门是,老说一句“相州岳飞”,就是这么来的。
再后来到了1192年,也就是金人统治北方时期,升“相州”为“彰德府”,安阳就叫“彰德”了,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这中间有件大事需要给大家说明下,就是在明朝初年,安阳也就是彰德府正式改属河南布政使司管辖。有人问了,这有什么好说道的吗?太有了。要知道,在明朝之前,安阳一直隶属于河北大政区,像北宋、金时期,安阳属于河北路和河北西路,因为安阳就在黄河以北吗。那么从明朝开始,安阳开始隶属于河南大政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所以,为什么安阳在黄河以北,却隶属于河南省,打头儿就是从这儿来的。
1913年,废彰德府,保留安阳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安阳市划归河南省至今。
---------
安阳的四个老城门分别在哪儿?
安阳老城城墙长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外砖内土,并开设四个城门。东门叫永和门,南门叫镇远门,西门叫大定门,北门叫拱辰门。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民国二十一年元月又开建新安门(民称之为小西门),从此安阳共设五门。南门北门对峙,东西二门相错。
---------
商朝又称殷、殷商[注 1](约前1600年—前1046年[注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朝代。这标志着中国历史离开了传疑时代。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没有迁都。
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中国方面的观点大多认为: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朝代,是由原夏朝东方的诸侯国商部落[注 3]首领商汤于鸣条之战灭亡夏朝后建立的。其后经历17代30王的统治,末代君王帝辛于牧野之战被从西方崛起的周人统治者周武王率领联军击败而亡。
商朝具有丰富的考古学发现,主要遗址有位于今日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和商城遗址,郑州的二里岗遗址,安阳的殷墟遗址等。在河北邢台市、邯郸市、河南信阳市、辉县、新郑市等许多地方还发现大量商朝文物。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迁都[1]。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对此看法比较一致[2]。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3]。